很多人用“亂”來概括國內的性保健品市場。性保健品并不被國家的相關法規認可,但這個合法性“可疑”的行業,卻以不可阻擋之勢蓬勃發展起來,其年銷售額已達50億元。這是為什么?一位業內人士自揭行業老底,“能假的都假了,不能賣的都在賣——連小食雜店也在賣”。(見6月2日《南方周末》)
按道理,性
保健品屬于醫藥行業范疇,從業人員須經過相關培訓方可從事,如果要賣醫療器械,也應該有許可證,不具備從業資格是不可以隨便賣醫療器械類產品的。而性保健品市場如此之亂,怎么沒人管?遺憾的是,“問題就出在誰都可以管,卻沒人真正管上面!
人們不禁要問,這些違法違禁的性保健品是從何處得來的?又是如何順利流通社會的?是神通廣大的批發商。據報道,這些批發商一般是從外地地下工廠進貨的,多采用“委托定做”。并且,在利益的強力驅動下,一樣商品流行便會有眾多商家跟進,“以假冒假”也便甚囂塵上。因為“這一行不講證書,只講效果”,所以,誰都可以進來撈一把。而“撈一把”的代價是,無辜者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
事實經業內人士的口說出,業內人士尚且痛心疾首,我們就不感到觸目驚心嗎?相關部門就不因瀆職而覺得汗顏嗎?“媒體暗訪過后就‘啞了火’,監管部門聽過也就擱在了一邊,他自己還差點‘暴露’了,而這個市場一切照舊!蔽覀內绾问呛媚,沒人在意正義的呼聲,也沒有人給予正義以強力支持。這又是誰的悲哀呢?制假售假者罪不可赦,監管部門呢?不能武斷說相關部門“不作為”,他們都做過努力,可惜只是“形式上的做作”,而沒有實質上的行動與效果。
民眾向來傾向于將造假販假者綁在道德和法律的恥辱柱上,這也是應有的理性判斷,然而,那些監管者,長久消費著納稅人的財力和物力,對危害民眾生活乃至生存的犯罪行為卻視而不見,更遑論提供力所能及的保護和援助,總是很難得到應有的批判和懲處。其實,要沒有監管者的瀆職,會有“能假的都假了,不能賣的都在賣”的惡果嗎?所以,從這個意義上,對負有不可推卸責任的監管部門,由于流毒所及,禍殃一方的災害性,是尤其不能高抬貴手的。這也就需要,我們的監管部門有所警醒,并進而有所行動,不要總是充當覺悟低、反應慢的后進生角色。
另據媒體報道,在中國性學家定義的第三次性革命尚未完成的時候,第四次革命已呼嘯而來。用社會學家李銀河的語言來表述就是:“中國人沒有把性自由作為個性解放的口號提出來,但是在行為上廣泛模仿!闭沁@種“行為上廣泛模仿”,更有理由有必要對現今的性保健品市場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更值得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并采取措施,更迫切需要純潔性保健品市場和保障性保健品安全,否則,必將是性保健品“亂”發不可收,人民深受其苦,社會也將深受其累。
作者:郭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