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隨著車市回暖,降價的消息明顯少了很多。倒是個別車型再度出現了
“加價”甚至是漲價銷售現象,讓不明就里的消費者如墜云里霧里。
進口車的漲價還容易理解,一方面去年下半年以來進口車經銷商生意難做已為業界共知,另外匯率的波動也總算是一個差強人意的理由。
但國產車“加價”甚至漲價
銷售就有點不可理解了。來自個別廠商的幾種說法——主要是原材料漲價、“訂單生產”導致供貨緊張、新排放標準即將實施——都不能讓人信服。
先說鋼鐵等原材料的漲價。平心而論,在國家采取相應調控措施之后,這一現象正在得到控制。而且生產一輛轎車廠商到底需要直接購買多少鋼材,我想業界都很清楚,這個理由顯然站不住腳。正像一位網友調侃所說,“照這樣糧食價格也要漲了,因為做鋤頭用的鋼鐵也漲價了嘛”。
再說“訂單生產”。真正的“訂單生產”的是為了更有效地配置生產力資源,通過減少不合理庫存降低生產流通成本。如果因為它的實施導致貨流供應不暢,甚至是生產環節閑置浪費,那么,這樣的“訂單生產”不實施也罷,否則就成了邯鄲學步、拔苗助長。相信沒有哪個廠商會這么愚蠢,看來這種理由更多的是個托辭。
至于新排放標準即將實施,7月才開始實施、而且只是北京一地的新排放標準會影響到5月的車市嗎?會帶來價格的波動嗎?這種理由也未免太牽強了些。
由此可見,在各主流汽車廠商的產能都已經大幅度提高,車市競爭仍在不斷升級的前提下,對于個別車型出現的“加價”甚至是漲價銷售現象,我們只能理解為這是個別廠商的一種并不高明的銷售策略,是在和消費者“耍小聰明”,簡單說就是“制造貨源緊缺”,吸引市場關注,甚至是在背后鼓動個別不負責任的媒體“惡意炒作”,從而起到促銷作用。
回想兩三年前的車市,在那個消費需求“井噴”、新產品供不應求的買方市場環境下,幾乎所有熱門新車一上市都會伴著“加價”現象的出現,在這方面,諸如廣州本田、天津豐田等企業都是“經驗豐富”的實際受益者。
時過境遷,在經歷了2004年“寒流”洗禮之后,中國汽車產業的競爭已經越來越充分,汽車市場和消費者也已經越來越成熟。我以為,一個汽車廠商要想繼續在中國市場有大的發展,就必須要放棄過去特殊歷史環境下形成的“暴利依賴”思想,要敢于面對更嚴酷的市場環境的挑戰,踏踏實實做好產品,用實實在在的價格和服務去換取消費者的更多支持。
否則,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為了一時的蠅頭小利,毀掉辛辛苦苦打造的品牌。
徐騁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