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是杭州市青少年宮秋季和暑期的綜合班、自然英語班接受報名的第一天,可早在兩天前,青少年宮門前就排起了長隊。父輩、祖父輩們帶上躺椅、鋪蓋和干糧(有的干脆支起帳篷),吃住都在這里,作好了長期“抗戰”的準備。 據說,針對小學生開辦的假期培訓班,是為孩子
將來考大學打基礎。與家長們熱心替孩子報名的情形相反,“孩子們的熱情都不高”。 家長們不顧孩子的意愿,大包大攬,把孩子所有的念想、愿望、意志統統納入大人的權力意志之內,根本容不得他們按照自己的天性去自由選擇。試想,經過一個學期的緊張學習,孩子們是多么盼望假期的到來,他們多么希望在假期里看自己想看的書或者電視,放松放松神經,舒展舒展筋骨。 魯迅先生80多年前在《我們現在怎樣做家長》一文中,對那種不把孩子當作獨立的生命個體、只當作自己的私有財產來看待的家長,狠狠地作了批評,他說,“以為父子關系,只須‘父兮生我’一件事,幼者的全部,便應為長者所有”。正是這種“絕對的權力和威嚴”使家長無視孩子的愿望和意志,無視起碼的教育常識和孩子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其后果就是剝奪了孩子承擔責任的機會。因為孩子一路都在家長的強制下發展過來,又何來什么責任意識?在大人的權力意志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你能相信他們長大后,會具有獨立的社會批判能力和擔當意識嗎?有造福社會、報效祖國的人生使命感嗎? 這里,我要把紀伯倫的一首詩轉呈給青少年宮門前的家長們:“你的孩子是經由你來到這個世界,但不是出自于你。你可以給他們你的愛,但不是你的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孩子們喜歡春天的田野,就讓他們去吧,哪怕是打幾個滾,賽幾趟跑,都要比長年關在教室里強;孩子們喜歡青少年宮,就不要把它辦成什么培訓班、綜合班,少年宮就是少年宮,切不可把少年的樂園辦成應試園地。大人的職責體現在哪里?就體現在讓孩子“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這是魯迅先生對合格的家長提出的要求。據《解放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