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起點規劃、大手筆建設、超常規發展,無疑是南方之行對我們最大的震撼與沖擊。而在這些令人震撼的數字、氣魄和發展思路背后,同樣引人關注的,是一輪正在升溫的區域競賽。在這場以政府營造環境為主的競爭中,他們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實踐,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
一
浦東新區招商中心,
是一幢普通的四層小樓。這里的辦事效率是一流的:投資2400萬美元的瑞士沃爾沃建筑公司2天通過了審批,新加坡新資房地產公司投資1·3億美元,3天就拿到了經營許可證……2001年之前,浦東新區政府共握有審批“大權”724項,經兩次改革,只剩了253項。權少了,服務的領域卻寬了;政府小了,效率卻大大提高了。
事實上,作為上海政府模式改革的“試驗田”,浦東新區政府的設置中,一開始就沒有行業主管局,經營性的職能全部下放給企業——換言之,企業沒有“婆婆”。而社會性職能,像公路和市政設施的養護、水陸的運營管理等,全部轉移給中介機構和團體,政府只管監督和制定政策。
上海市副市長、浦東新區區委書記、區長姜斯憲說,“浦東政府的小,主要指的是人員的精簡與機構的整合,并不意味著政府功能的減弱。當大量不需要政府管理的事、不需要政府掌握的權放給社會后,這種管理上的小,反而加強了政府的服務,許多‘一站式’服務使新區實現了高效運轉。”
上海強調“小政府,大服務”,浙江打造“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江蘇力推“服務性政府”,無不意味著現在和以往的不同——不是比誰用行政力量調配資源的能力強,而是看誰能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
少管事,管自己應當管的事,正是市場經濟對政府的要求。
二
“比服務”,是在長三角采訪,聽到頻率最高的一句話。蘇州的各級領導尤其是一把手,既是招商引資的高手,又是為外商排憂解難的能手。在他們看來,優惠政策是有限的,而優質服務是無限的。“全過程服務、全領域服務、全天候服務”,更是融入每一位昆山干部的思維。有調查表明,外商對蘇州法制環境的滿意率高達99·84%。目前,在整個蘇南地區,這種服務已從外資擴展到民資,所有投資者都能感受到“親商、安商、富商”的溫馨。
上海的同志告訴我們,相對來說,上海的政策不具有很大的隨意性——肯定不是最優惠的,也不是惟一的。能讓的盡量讓,讓不了的,要靠提供優質服務,首要的是提供安全、透明的環境,吸引真正有實力的企業。而這種服務絕不是被動的選擇,恰恰是打造“服務型政府”的核心內容之一。記者了解到,溫州的許多企業已把總部或研發中心、投資中心放到了上海。理由有兩條:一是有比較規范的商業和投資環境,成熟的周邊產業環境以及集中的人才資源;二是政府部門作風務實、管理高效、規則透明。就職于美特斯·邦威的黃先生對記者說:“在這兒辦事,用不著托人找關系。”
企業和政府貼得太緊,或與之打交道費勁,大多情況下和一個問題有關,即各種審批環節太多,每個廟門都要跑到。也許可以這么說,什么時候企業跟政府打交道不覺得成本高了,企業和政府官員“套瓷”的少了,機構改革也就漸入佳境了。
三
目前,長三角各地區間的競爭聚焦在綜合環境上。
在浦東,昔日單純的“招商經濟”,已逐漸被時下流行的“流量經濟”取代。新區政府提出“不求所有,但求所流”,意欲通過促進各類經濟要素快速集聚、擴散和融合,來構筑大外資、大外貿、大開放的新格局。
在昆山,則著力營造最低的交易成本環境。當昆山的地價優勢已不復存在,昆山的服務措施誰都可以學時,他們正在靠產業鏈的優勢把外商“拴”住。
人們可能知道,昆山的筆記本電腦年產量已占到世界市場的四分之一,但許多人所不知的是,昆山市副市長朱鳳泉曾經專門找來一臺筆記本電腦,一一拆開,將800多個零部件逐一對照昆山的產業目錄,找出昆山所缺,從而進行針對性招商。當發現昆山的政府將招商的領域細化到如此地步,誰還能說他們的成功是“偶然”得之呢?
從最初重視引資硬環境,到后來的軟環境,直到現在的產業鏈,這里面值得思考的地方很多。有一句話叫做,企業逐市場而居,而非逐政府而居。還有一句話是,投資者選擇政府,而不是政府選擇投資者。前一句是說,企業和企業家有自己的主張,資本有自己的流動方向和運動規律,從“勢”的角度說,有時政府其實是挺無奈的;后一句是指,政府又不是無所作為的,關鍵要順“市”(勢)而為,區域競爭的領先者就是這樣讓財富流向了自己。各地雖然區位資源和比較優勢不同,對投資商的引力和需求也不一樣,但這些基本的規則是相通的,誰先悟到并行動在前,就構成了先發優勢。
能否形成成本低、效益高、投資容易、生產方便的投資環境,實現內部和外來生產要素的迅速集聚,已成為一個地區或城市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明白這個道理并不難;要實現這一點,卻是一系列因素綜合而成的結果。其中包括,對產業趨勢的領悟和把握,對市場準則的理解和遵從,準確的政府定位和對其職責的恪守,以及在此前提下,一系列符合市場規律和產業發展要求的運作和堅持不懈的創新精神。
其實,許多看似超常規的大手筆、大發展,往往不是計劃出來的,只是水到渠成而已。
作者:盛剛(執筆) 李海燕 宋弢 吳寶書
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