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站門外,房子半邊蓋,有了姑娘不對外”,一句順口溜足以道出當年隱珠的凄涼。十年后,隱珠經濟飛黃騰達,其他各項事業突飛猛進,先后榮獲“全國鄉鎮企業示范區、全國小城鎮建設示范鎮、國家重點鎮、全國環境優美鎮”等國家級榮譽稱號。 如今,一串串和諧的音符唱遍
了隱珠大街小巷,迎著和煦的春風,我們走進隱珠看“和諧”。 工業致富,農民鋪就小康路
“我家四口人,都在本鎮企業上班,一年下來,全家總收入5萬多元,收入挺客觀的。”在隱珠鎮一私營企業上班的劉艷告訴我們。
據了解,隱珠鎮有4萬人口,90%以上像劉艷一樣在本鎮企業當工人,人均年收入1萬多元。
隱珠鎮面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新形勢,緊緊圍繞農民增收目標,大力實施“工業強鎮富民”戰略,通過培植骨干企業、擴大招商引資、發展產業集群等措施,不斷做大做強工業,壯大農民增收的主渠道。短短幾年里,培植起三大龍頭企業,依托龍頭企業的帶動,大力培植個體私營經濟,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趟出了一條統籌城鄉發展的新路子。目前,全鎮擁有企業450多家,形成了“南有泰發,北有振華,帶動全鎮,遍地開花”的新格局。隱珠還成了全國最大的手推車生產基地,手推車世界市場份額占25%以上。
企業多了,用工就多,農民雖然對土地有解不開的情結,但心思卻不在土地上了,據了解,全鎮企業務工人員已達2.6萬人,其中本鎮1.6萬,僅泰發集團就有職工8000多人,年發放工資近億元,人均10000多元,隱珠鎮地方財政收入的90%和農民人均純收入的80%均來自工業,2004年,全鎮完成國內生產總值28億元,地方財政收入579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287元,其中,農民人均純收入居青島市十強鎮(辦事處)第3位。
教育給予,農民掌握新技術
在振華集團工作的一打工妹告訴我們:“廠里沒有歧視我們這些外來打工者,專門成立了‘打工妹書屋’,定期舉辦打工妹卡拉OK比賽、時裝展演、詩歌朗誦會、演講會等,把我們的生活裝扮得五顏六色,我們在這里過得很開心。”
近年來,隱珠鎮把育民與予民相結合,在給予農民的同時教育農民。收到了極好的成效。不斷加大農業、農村投入力度,讓廣大農民群眾共享公共財政,堅持執政為民,問政于民,建立與群眾互動的決策機制,使做決策、定政策的過程成為宣傳群眾、教育群眾的過程,增強了農民群眾落實政策的主動性。隱珠鎮在青島地區率先免征農業稅,村干部工資由鎮財政統發,成立了農民培訓中心,發放征地、安置補助費和農民養老生活補助費等一系列政策,得到了群眾的擁護和支持,調動了農民群眾干事創業的積極性。
充分利用農民教育月和農民教育日,對農民進行職業道德、技能技術、文明行為養成等方面的教育。積極開展了科普展覽、剪紙比賽、職工籃球賽等文體活動,斥資1600萬元,高標準興建了集休閑、娛樂、健身于一體的隱珠廣場,廣場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氛圍更加濃厚,群眾的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青山綠水,農民享受生態美
踏進隱珠,你會感到空氣里都飄著綠:大街小巷兩旁綠樹蔥蔥,片片草坪綠意融融,在這個剛剛獲得“全國環境優美鎮”稱號的小城里,處處散發著清新。
隱珠鎮遵循生態優先原則,堅持逢山綠化,遇河蓄水,見縫插綠,全民造綠,加快建設“山水相依、集約循環、和諧共生、景觀宜人”的“綠色隱珠”。2004年,全鎮新造林4255畝,新增城鎮綠化面積4萬平方米,城鎮綠化率達到45%,人均擁有綠地面積達到14平方米,形成了沿河綠化成帶,公園小區綠化成片,街道綠化成網,經濟林、觀光林、沿河林立體分布格局。
目前,生態正成為隱珠鎮嶄新的城市品牌,生態隱珠還打造出經濟優勢:國內外客商紛紛前來投資興業,這里已成了吸引外資的“強磁場”。本報記者韓軍營本報通訊員于明香祁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