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珠峰環保登山隊的志愿者們在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宮前舉行誓師,隨后啟程前往珠峰。新華社發
2005年5月22日11時零8分,中國測繪人員30年后再次
將紅色的測量覘標樹立在地球之巔,開始了對珠穆朗瑪峰高程的測量工作。就在測量隊員登上珠峰的同時,2005珠峰保護行動在拉薩和北京兩地同時啟動。
珠穆朗瑪,藏語中的意思是“第三女神”。作為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她一直以其寧靜和純潔為世人所向往。然而如今這位“女神”身上“寧靜與純潔”的外衣正在被各種各樣的垃圾所覆蓋。根據資料統計,從1921年到1999年共有615噸垃圾被丟棄到了珠峰的冰川里,包括在珠峰的各條登山路線的營地間,登山者和徒步旅行者留下的大量的諸如帳篷、睡袋、氧氣瓶、電池、塑料袋等生活垃圾和人類的糞便,每年遺留的廢棄物最多達到67噸。甚至那些因山難而被深埋在冰雪底層的登山隊員尸體某種程度而言對珠峰都是一種污染。而在正常條件下需要95年才能完全銹蝕的鋼鐵,大約220年才能分解的塑料制品,因為珠峰氣候的寒冷、干旱,需要更長的分解時間。
游客熱訪令珠峰垃圾猛增
“除了腳印什么都不要留下,除了照片什么都不要帶走。”
在珠峰自然保護區管理部門,管理人員幾乎要對每位造訪珠峰的人士講這句話。
“珠峰變成了旅游景點,相關的產業很快就在周圍衍生出來,這對珠峰的環境將會造成很大的破壞。”曾8次前往珠峰進行科學考察的中國科學探險協會主席、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高登義告訴記者。
“珠峰的環境保護問題不是現在才出現的,在以往對珠峰的科考和探險中,由于當時環境保護意識的淡薄,每年都留下了許多的垃圾。”回憶起自己1975年前往珠峰科考的情景,高登義告訴記者:“當年我們有700多人在大本營生活了3個多月,一些用過的吃過剩下的東西,那都是隨便往那一丟就行了。當時我印象中我拍了膠卷的膠卷盒,基本上都是隨便一扔。”
不光是登山者,就在今年珠峰測高的同時,珠峰腳下人為的環境污染讓科學家們大吃一驚。在珠峰腳下絨布寺往前幾公里,往珠穆朗瑪廣場道路邊的一片地方,已被一些經商者所占,他們在那里支起帳篷、開設飯店、商店,眾多帳篷雜亂無章,稱為“飯店”的帳篷邊污水橫流。
珍視地球“環境本底”值
科學家們觀測研究發現,包括珠峰、南極、北極地區在內的地球三極地區的環境狀況為少受或不受外界污染的本底狀態,即可視為地球“環境本底”值。即便如此,珠穆朗瑪峰還是與全球環境變化休戚相關。珠峰位于北緯28度,既處在西風帶內,又屬于赤道與南、北極的經圈環流交換之中。“樹大招風”,東西南北的氣流夾帶的任何元素,都可能飄落在地球最高峰。因此,從珠峰的環境變化,就能“一葉知秋”。
根據科學家觀測,從1996年到1999年,珠峰頂部由于雪層融化,從8849.75米降到8848.45米,總共降低了1.3米。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姚檀棟分析其原因是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冰川融化進程加快,冰面急劇降低。珠穆朗瑪峰是全球環境變化最敏感的地區。
珠峰環境如何保護?
在清潔珠峰的事情上,西藏自治區一直很重視。自治區體育局黨組書記群增表示:“珠穆朗瑪峰的環境保護我們非常重視,我們不定期地在登山大本營進行清掃,每年‘五·一’進行清掃,每次登山前要強調保護環境的要求。”而珠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已經明確負責6500米以下的垃圾清理,并且首先在登山者和旅游者匯集的大本營建立垃圾站,保證日常垃圾及時運送下山。
“除了政府部門的努力之外,國家還應在環保法律法規中對這些著名的地區給予一些特殊的支持。在珠峰的登山活動中,只有春秋兩季是進山的最佳時節,如何控制這兩個季節中進山的人數,這應該是相關部門好好考慮的問題。”對于如何保護珠峰的環境,高登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劉棟)
新聞鏈接
給珠峰"洗澡" 志愿者首赴八千米高處清掃
據新華社拉薩5月23日電23日,“2005地球第三極珠峰大行動”的志愿者離開拉薩前往珠峰地區。
由西藏登山隊與熱愛環保的志愿者組成的近百余人的清掃隊,將聯手清理珠穆朗瑪峰登山路線上海拔5120米至8000米高度的登山廢棄物,這將是目前地球海拔最高的一次環保大行動。
近年來,盡管中國政府傾力治理珠峰登山垃圾,但高海拔區域的垃圾難以清掃,成了一個“死角”。
作為一個有長遠規劃的活動,在2004年至2008年的五年時間內,每年將組織一次大規模的珠穆朗瑪峰清掃活動。
責任編輯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