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布斯》報告發布“全球200
5稅務負擔指數”度量世界52個國家及地區雇主與雇員的綜合稅務負擔——
美國財經雙周刊《福布斯》發布報告稱,在全球52個國家和地區中,中國香港是僅次于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全球第二個稅負最輕的地方;中國內地則是全球稅負第二重的地方,居于法國之后,也是亞洲稅負最重的地區。中國專家稱,經濟高速發展,“稅務負擔指數”高是必須經歷的階段。
中國稅負全球排名第二高
《福布斯》的“全球2005稅務負擔指數”調查,度量世界52個國家及地區雇主及雇員的綜合稅務負擔,所用指標有5個,即公司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財富稅、雇主及雇員社會保障金及銷售稅。
該調查顯示,中國在上述5個指標中,除了“雇員社保金”高于首位的法國外,其余指數均低于法國,總指數為160,全球列第二位。接下來的分別是比利時、瑞典和意大利等,中國臺灣地區列49位,中國香港地區列55位,即倒數第二位,稅務負擔僅重于阿聯酋。
單身貴族相對比較“輕松”
《福布斯》還公布一項根據各地雇員稅后的實際收入推算出的雇員“輕松指數”。以年薪約5萬歐元的單身貴族計算,中國(以北京為例)的單身貴族扣除稅款及強制社保金開支后,可凈得約3.8萬歐元,即可以拿到總收入的76.54%,即“輕松指數”為76.54,在全球52個國家和地區中“輕松指數”排名第17。比較靠前,年收入在5萬到10萬歐元的單身貴族在扣稅后的收入排在22位,10萬到20萬歐元的單身貴族排在第28位,收入在20萬歐元到100歐元的單身貴族排在第37位。
相比之下,擁有兩個孩子的已婚中國雇員的排名稍微有些靠后,分別列在第24位、25位、31位和39位。總體來說,跟2004年的數據相比,中國的位次均有下滑,顯示中國雇員的“輕松指數”比往年有所下降,但是幅度不大。
中國香港輕松指數也很高中國香港地區除稅務負擔輕以外,單身貴族雇員“輕松指數”也很高。除了5萬歐元組外,其余組的指數均排列在全球第6位。香港地區已婚雇員“輕松指數”中,除了5萬歐元組排在第4位外,其余的都是第6和第7位,但是位次比2004年略微下降。中國臺灣地區雇員的“輕松指數”在10位至30位之間徘徊。
專家解析中國稅負
政府結構龐大人員眾多經濟正在快速增長稅務負擔較重是必須經歷的階段在中國目前的經濟快速增長階段,較高的“稅務負擔指數”是必須經歷的。現階段,中國政府的運行主要靠稅收,政府結構龐大,人員眾多,花錢辦公的地方多,使得中國的“稅務負擔指數”較高。
但是,考慮到中國中央和地方政府減員增效的公務員改革有所成效,負擔指數有所穩定也是可以理解的。中國的負擔指數雖較高,但會保持穩定,長期來看或者有可能下降。而且隨著納稅政策逐漸合理,大家的負擔指數也會逐漸降低。
目前,超過5萬歐元的個人所得稅的稅率高達45%,而且工薪階層納稅也比較多,據楊志清的估計是20%左右,這一數字跟《福布斯》推算的數據是一致的,如單身雇員收入在5萬歐元組的“輕松指數”為收入內納稅25%。
中國是一個低收入國家,繳稅也較多,導致雇員和雇主的“輕松指數”較低。另外,中國還存在較嚴重的逃稅現象,為了支撐政府正常運作,政府還要保證每年稅收增加一定的百分比,一些稅收就轉嫁到納稅者身上了。
此外,企業比個人承擔的社保金要高一些,現在民工打工都要企業上社會保險,但是中國的社保金仍然比不上很多西方國家。
稅負指數高外資卻源源不斷
高稅率不影響國際競爭力中央財經大學稅務系楊志清教授:按常理推算,稅務負擔指數越高,對外資的吸引力應該越小。中國負擔指數高,外資卻源源不斷的現象因此顯得尤其特殊。《福布斯》上海新聞站主任范魯賢接受《聯合早報》采訪時指出,隨著中國的工資不斷升高,多年來居高不下的稅率將影響中國原有的競爭力。“中國內地相對其他地區而言稅率偏高,不過它的工資也越來越接近中國香港。日益升高的工資,再加上高稅率將影響到中國吸引外資的競爭力。”
對此,楊教授并不是非常認同。他說,目前中國對國內和外國企業按照不同的稅制收稅,國內企業的稅率高于國外的,所以目前實際上對外企的稅率并不高,所以他并不認為這對中國的國際競爭力有太大影響。
企業稅務負擔較重
中國稅收增長超過GDP增長實行分稅制改革的1994年,中國全年的稅收收入(不含關稅和農業稅收)4623億元;隨后幾年,我國稅收收入連年增長,特別是在1999年,我國稅收收入總額突破1萬億元大關之后,年稅收收入總額節節攀升,增幅也大大超過當年GDP的增幅。
對此,中央財經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劉桓認為,現在確實存在稅收增長超過經濟增長的現象。從正面影響來看,經濟總量增長會帶動稅收增長,企業的效益開始有所恢復;稅收增長和我們這些年加強稅收征管有關系。從負面影響看,中國的企業稅負是比較重的。雖然在經濟發展當中,企業凈所得絕對額在增加,但是在增長當中,國家拿走的是大頭,這也是財政增長超過GDP增長的主要原因。這就涉及到我國目前的稅制改革。我國目前的稅制是有利于財政收入增長的,而對企業的增收部分,需要下一步稅改引起重視。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