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構建和諧社會”的推進,一個名詞越叫越響,一種發展模式日益引人關注:循環經濟。城陽區正成為青島循環經濟的亮點,令人矚目。
城陽區環保局副局長李清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它既是全市經濟發展最快的區域之一,也是青島循環經濟發展最快的區域之一。循環經濟
是實現經濟與環境“雙贏”的最佳發展模式。在生產過程中,它推崇3R生產方式。以最低的資源投入,達到最高的使用和最大限度的循環利用,實現污染排放的最小化,促進廢物減量化、無害化以及資源化的實現。
而對于城陽區來說,經濟發展越快,發展循環經濟的緊迫感就越強。如果采用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模式,必然造成發展越快,破壞越大,而城陽區人均耕地不足0.2畝,資源相對貧乏,生態環境脆弱。如果任由生態破壞,很快就會“入不敷出”,嚴重阻礙全區經濟建設的速度。因此,走循環經濟之路成為城陽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不二”選擇。
步入“循環”之徑推行清潔生產
清潔生產是循環經濟的基礎,是循環經濟3R原則中減量化原則的具體體現,能夠促使企業最大限度地減少污染物產生和排放,由“末端治理”向生產過程控制轉變,從而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經濟效益。
目前在城陽區,有3家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兩家企業通過清潔生產審核驗收。循環經濟引人入勝的魅力,在諸個環節都令人信服:青島美高集團公司通過實施清潔生產節約用水70%,減少煤炭1200噸,減少硫酸使用量320噸,年增加經濟效益500萬元;青島第四毛巾廠通過清潔生產審核節約用水72%,減少COD排放20噸、二氧化硫排放30噸,年增加經濟效益320萬元……2005年,城陽區計劃繼續開展6家企業清潔生產審核。
建立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保障。這種保障來自機制、環境多方面的要素。去年,城陽區政府在48個部門中建立了環境管理體系,經過半年試運行,順利通過了北京環境認證中心審核。通過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的建立,形成了政府全員動員、人人參與、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良好局面。通過政府推動、市場調節,全區已有30多家企業通過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促使企業擺脫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生產方式。
推行“小循環”培育資源循環型企業
企業層面的小循環是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細胞工程。城陽區近幾年加大科技投入,建立了一批資源循環型工程,示范作用鮮明。
青島金合養殖有限公司投資300萬元建設的沼氣發電工程,是一項清潔能源利用工程。將養殖廢棄物變成清潔能源,年產沼氣11.68萬立方;利用沼氣發電18.68萬千瓦/小時,獲得很好的經濟效益,又解決了環境污染;投資240萬元建設了4處秸稈氣化站,將秸稈變成清潔能源,熱能利用效率提高四倍以上,能夠滿足600戶居民生活用氣,其成本相當于天然氣的一半。
青島綠葉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投資1000萬元建成的廢舊橡膠輪胎的綜合利用工程,采用先進和橡膠粉常溫粉碎技術,實現循環生產,無二次污染,年可處理廢舊橡膠輪胎8000噸,生產10-80目橡膠粉5000噸,可實現銷售收入1400余萬元。
青島山水水泥集團是城陽區引進的大型水泥企業,年產水泥200萬噸,該企業2002年與青島鋼廠進行合作利用鋼渣做原材料生產水泥,年可利用鋼渣60萬噸,2002年又與青島紅星化工廠進行合作,研究利用鉻渣生產水泥,該項目正在實驗中,如果實驗成功每年可消化10萬噸的鉻渣……探索“大、中循環”推動區域循環經濟起飛
“大循環”和“中循環”是循環經濟在更大的區域內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形式,其表現形式分別是循環經濟示范區和生態工業園區。
目前,城陽區和市北區一起,成為青島率先規劃建設循環經濟規劃工業園的區域。按照上級要求,城陽區的兩個省級以上開發區———青島出口加工區、青島環海經濟開發區,已開始著手編制循環經濟發展規劃,開全市風氣之先。
更令人振奮的是,今年,城陽區又作出一項重大戰略決策,在全市率先創建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區,目前已向國家環保總局遞交申請報告,規劃編制正在啟動,大綱已經完成。
對此,李清林壓抑不住興奮的心情,他認為,城陽區目前的綜合經濟實力已位居全省各縣市之首,針對環境“底子”不足的現狀,創建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區,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實現區域內資源、廢物的“大循環”,將對城陽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
李清林用總體目標的具體量化,來詮釋對“大循環”前景的信心。5年內,通過開展清潔生產,建成一批循環經濟型企業、兩個生態工業園和兩個生態農業示范園,提高資源利用率,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積極倡導循環經濟理念,建立循環經濟法規體系和綠色技術支撐體系。初步建立發展循環經濟的機制和框架,建成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區。用10年時間,依托循環經濟科技支撐體系,構建城陽區新型的經濟發展模式,使城陽區步入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