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階段,解決低收入家庭的住房矛盾應該是保障人人有房住,即便對于有購房需求而一時還沒有支付能力的家庭也應當先租后買,而非鼓勵人人擁有房產,更不能引導“人人買新房”
對于人們當前熱評的“樓市”是否會與股市一樣出現“泡沫”、“低迷”乃至“崩盤”
現象,我們在部分地區房地產業的調查中發現,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基本是一種供不應求的關系,在強大需求的情況下,中國將有幾十年的房地產高速發展期,這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之一。
同時,又有相當多的人士冷靜地指出,與很多人盲目的企盼不同,在短時間內,人人都擁有功能齊全而寬敞的住房的產權,是不現實的。市場需求是有不同層次的,市場的問題應由市場來解決。對于有能力改善的層次人群,將由市場調控,政府所要做的,就是要強化管理的力度,防止違規和欺詐行為,營造公平交易的市場環境。政府要清醒地認識到這種現實,區別對待,更多地關注部分居民的最低需求,加大“廉租屋”的建設和調控力度。
這種說法似乎無情,卻是實際。全國工商聯住宅產業商會的調研認為,中國的住房私有化程度已經相當地高,目前美國的住房私有率為68%,英國為67%,德國為42%,而我國高達76%……在我們的印象中,很久以前也有過這樣的報道:上個世紀以撒切爾夫人為代表的英國保守黨上臺之前,英國沒有多少人有自己的房產,是保守黨推動的“私有化”進程,激發了英國社會的活力,同時提高了住房的私有率。但是,現在看來,幾十年過去了,也不過是67%的比例。所以,全國工商聯住宅產業商會有關人士指出,我國在發展規劃目標中曾提出:“到‘十五’末期基本實現每戶擁有一套功能相對齊全、綜合質量較高的住宅”,是不現實的,因為這意味著住房私有率將達到100%。甭說多數農民的私宅質量不高,即使在大中城市中,大多數產權已歸個人的住宅的質量,也是低水平的。住宅產業商會有關人士提出,我國房地產發展時間短,但私有率卻大大超過國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從開始我們在觀念上就存在偏差,忽視租賃市場的培養,而傾向于大多數居民持有房產。這種指導思想,多少有點盲目。
住宅產業商會有關人士指出,在現階段,解決低收入家庭的住房矛盾應該是保障人人有房住,即便對于有購房需求而一時還沒有支付能力的家庭也應當先租后買,而非鼓勵人人擁有房產,更不能引導“人人買新房”。否則,將超越經濟發展階段的需求。一步到位的跨越式消費,不僅會加大供給與需求間的不平衡,使房地產市場透支,推動房價不合理地上漲,而且給政府增加很大的壓力。有分析說,我們現在認為房價太高,所擔憂的是那些中低收入者買不起房,但事實上大多數居民已經有了私房。如今沒房而買不起房的,一大部分是涌入城市的移民,包括來自農村的農民工和大學畢業后留在城市的外地移民以及一小部分“漂流族”。要想讓這些人普遍買得起房,仍是一項需要長期而艱苦努力的事情。
有分析認為,現在所謂“中低收入者買不起房”的說法,其實是長期實行計劃經濟和平均主義分配制度的舊體制后遺癥,仍在影響我們現在的住房政策和消費預期乃至整個房地產業。住房私有率達到100%且“功能相對齊全、綜合質量較高”,這是連發達國家乃至福利水平最高的國家也是做不到的,他們的政府也無法承諾,更何況是在經濟尚不發達且人多地少的中國。政府在住房問題上應該實行“租售并舉”的政策,并以此正確地引導國民在住房消費上的觀念和預期,不然的話,就要陷于被動。
住宅產業商會認為,當前房地產結構性矛盾的突出表現在,面向最低收入家庭的廉租住宅嚴重“缺位”。許多地方在“經濟適用房”建設中暴露出來的“尋租”現象表明,以政府為主導的經濟適用房這種非市場化的“商品房”,必將退出商品住房體系,發展廉租房才是解決城市最低收入家庭住房問題的根本途徑。(鞏
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