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席北京《財富》論壇的富翁們,對中國經濟未來的看法,空前而驚人地一致樂觀。
中國的新世紀
上世紀80年代初,著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曾經說過,下個世紀將是中國人的世紀。楊振寧的這個判斷,從技術上說,今天似乎還沒成為現實。因為中國國
內的技術現在總的說還是落后于西方。但是,他說的這個前景,目前正越來越快地走近中國人。
中國究竟是憑什么崛起的?宏觀地看,起碼有幾個要素很重要:
第一,國家和社會實現了安定,這是實現經濟快速發展最根本的前提。
第二,經濟政策措施得當。
第三,人力資源豐富。正如商務部長薄熙來在18日北京《財富》論壇演講中所表述的,如果說,以前是藍領人才眾多的話,那么現在白領人才濟濟,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成長迅速,人力資源的發展以高智力水平為標志,已經逐漸從過去的社會包袱向著社會財富的方向轉化。
美聯儲幾乎沒有控制力
高盛亞洲公司副董事長肯尼斯·柯蒂斯在北京《財富》論壇上的論斷,很發人深省。他認為,美元是有“癌癥”的。在過去幾年,美元已經下降了14%,今后還將下降14%.這對于美國和世界金融來說,都是一個最高紀錄。在每天的資金市場上,有30億美元損失,這種現象已經維持了三年。美國政府赤字連連,而國民儲蓄率上不去,因此必須要用外資來彌補現金賬戶的赤字,這和美元貶值的趨勢是直接相關的。所以他認為,美元在今后會越來越貶值。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劍閣毫不客氣地指出,美元貶值的最大原因在于美國的兩個巨大赤字,關鍵是美國的儲蓄率嚴重低于亞洲,特別是東亞的一些國家,中國的國民儲蓄率是美國的3至4倍以上。所以這種貿易的不平衡引起的匯率上的問題,主要是兩個巨大差異引起的。正如柯蒂斯所說,美元自己得了一個比較嚴重的病,這個病如果不從自己本身來解決,而要通過別的方式來解決,這就不太現實。
自去年6月以來,美聯儲已經多次提高聯邦基準短期利率,每次都是上升0.25個百分點。但與此同時,通貨膨脹卻在逐步攀升。對決定升息效果的諸多因素,美聯儲幾乎沒有控制力。
美聯儲前副主席、現在普林斯頓大學任教的艾倫·布林德說,“這就像在某種變化無常的氣候條件下降落飛機。如果天公作美,沒有遇到任何上升氣流或下降氣流的影響,你就能夠成功降落。但是,即使是最優秀的飛行員,如果遇到嚴重的下降氣流,他只能硬著陸。既要有技巧,也要有運氣。”
分析家認為,這樣一種潛在的下降氣流就是外國、尤其是中國的影響力日益增長。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愛德華·利默說,“我傾向于認為,中國人要比艾倫·格林斯潘更有控制力”。
中國將如何影響美國經濟
一個時期以來,“中國擁有威脅著美國勞工的無限廉價勞動力”和“中國將毀掉美國的制造業”等言論危言聳聽。然而,這些危言聳聽的論調中存在一些真實的東西。
中國對美國的影響以多種形式產生,這些形式沒有美國制造業低工資工作崗位減少或中國新的巨大消費市場開放那么明顯。但它們可以觸及到美國經濟的基礎——包括勞動大軍的生產能力和金融市場的穩定。
2003年,中國吸引外資540億美元,超過了美國的400億美元。去年,中國又擊敗美國,成為外國投資者在全球的首選地。
美國的外國直接投資總額下降,主要是因為涉及外國公司的并購活動減少。中國的經濟發展進一步推動了美國近代經濟歷史中一個最突出的趨勢,就是從以制造業為主的經濟向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轉型。僅在過去兩年里,美國制造業方面減少了200萬個就業崗位。現在,制造業就業人數只有大約1600萬,這同20世紀50年代初的情況差不多。但是,從那時起,美國從事服務業的人數大增。已經從大約3000萬增加到了1.07億。
美國全國制造商協會首席經濟師丹尼爾·梅克斯特羅思說,中國“正在促進美國發生的這種結構性變革。我們正在把勞動力成本高、技術含量低和資本集約度低的工作轉移到國外去”。梅克斯特羅思說,因為中國保持著對美元的聯系匯率機制,所以,經濟疲軟不會幫助美國公司擴大它們的出口。有些種類的產品的制造已經完全轉移到了美國境外。比如一些玩具制造公司的所有生產都在海外進行,選擇的生產基地包括中國和其它發展中國家。
此外,新的勞動力市場也開始成為美國服務性企業考慮的一個問題。美國過去一直保有的一些白領工作現在也開始轉移到中國。5年前,英特爾和微軟公司都宣布在中國開設重要的研究中心。1999年,摩托羅拉決定把北京當作它的全球研究和開發中心,確定在5年內建設一支5000人的勞動大軍的目標。摩托羅拉還在天津和杭州建了大型制造廠。
中國三年多前加入世貿組織適逢美國經濟出現衰退,結果就連美國最大的公司也紛紛到國外尋求賺錢的機會。比如美國的汽車制造廠商在中國收獲極好,在其它地方卻是相對平淡。摩托羅拉把中國看成是一個創造利潤的重要市場。摩托羅拉認為,中國是其全球銷售和供應業務的重要部分。
中國還要繼續改變世界
有人對中國經濟的發展階段提出了一個三段論;第一個階段是對外開放,讓世界進入中國;第二個階段還是對外開放,但中國開始走向世界;第三個階段依然是對外開放,但中國已經開始改變世界了。在這三個階段中,開放政策始終不變,但開放的結果卻變了又變,使中國變得更加發展、更加強大了。
在美國,近年來不知道有多少學者、專家在研究中國,提出各種分析和見解。距今不久一本書——《中國公司》曾經風靡一時。作者是芝加哥商人特德·菲什曼。中國的巨大變化引起了他的興趣和思考。他去中國的工廠、街道、市場、商店和市鎮,以豐富生動的材料描繪出中國蓬勃發展的情況,提出了中國如何影響世界,世界該如何看待中國的問題。這就是:
中國經濟發展的規模與潛力令人震驚。中國有3億多剩余勞力,比美國全部勞力還多一倍。中國經濟增速比美國快3倍。在中國,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有一百多個,美國只有9個,整個歐洲也只有36個。今后二三十年內,中國要有3億農民轉移到城市,這意味著每個月必須要建造規模相當于休斯敦市近郊的基礎設施,來容納這么多新居民。
中國經濟的能量與活力令人震驚。中國今天正在生產數不盡的服裝、鞋帽、玩具、手機、電視機、洗衣機和電腦,明天也會大量生產汽車、飛機、船只、衛星和火箭。2004年,中國有2200億人次打手機電話,7400萬個家庭擁有購買汽車的能力。通用汽車公司估計,到2025年,中國的汽車市場比美國還要大。
中國產品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令人震驚。由于中國廉價產品的競爭,日本正在失去電視市場,意大利正在失去高檔絲綢,德國失去圣誕節的裝飾物,除了中國以外,大家都在失去紡織品市場。也許,將來美國人使用的電腦、汽車、噴氣式飛機和藥品也由中國來生產,而它們的價格只及歐美的一半。
中國經濟發展的持續性和生命力令人震驚。的確,中國經濟發展的特質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沒有一個國家在世界經濟中表現得比中國好,也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像中國那樣震撼全球經濟。中國影響無處不在,“中國制造”就像貨幣的名字一樣舉世皆知。另一方面,世界在萎縮,中國在成長。但美國很少有人意識到中國崛起的意義,而西方世界對中國則抱有一種“高興、欽佩和疑懼兼而有之的心態”。
所以,中國對世界影響將在可預見的未來繼續顯現,而中國經濟這列奔馳的火車也將隨著政府的正確指導而健康前行。就像高盛的鮑爾森所說的,“我對中國經濟前景的樂觀是基于中國的決策者,他們非常出色”。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