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香港《文匯報》引用中國社科院劉建昌博士的一項調查說,北京、上海兩大城市的居民,家庭整體負債率已經高于歐美家庭。具體來說,上海、北京兩地居民的整體家庭債務比例分別達到155%和122%,青島、杭州和深圳等城市的居民家庭債務比例平均達到了90%左右。而在美國,2003年的個人平均負債比例只有115%。劉建
昌在報告中指出,中國家庭債務的主體是以住房按揭和汽車按揭為主的個人消費貸款。
中國式“負翁”會不會破產?
20%人口的過度消費和80%人口的過度儲蓄同時存在。“負翁”們都是樂天派,過去20年的經濟高增長助長了這種樂觀情緒的蔓延,但是,誰能保證未來20年一定會高增長呢?
外灘主筆邢林池/文
貸款過度引起煩惱
薛立很痛快地將最后三個目標球擊落進袋,結束了周末在一家北京健身俱樂部的體育活動,然后用會員卡結了賬,開著新購買的馬自達6返回位于城郊的房子。
而對于中國的銀行業人士來說,薛立是他們應該緊緊盯住的目標,因為他的一舉一動都可能牽涉到銀行資金的安危。
薛立30歲,現在是一家小型廣告公司的老板。他在這個城市工作了7年。
薛立是工商銀行“牡丹卡”的持有者,在民生銀行辦理了房屋貸款,在建設銀行辦理了購車貸款,他的私人公司在中國農業銀行開戶,同時還持有一張可透支2萬元的招商銀行“一卡通”。
貸款幫助他實現了本來要10多年后才能實現的消費。當然,這并不是沒有代價:他必須每月向銀行歸還5000元左右的房屋貸款和2500元的購車貸款,總計7500元左右,其中大約有一半是銀行利息。在北京生活的1000多萬人中,月收入超過7500元的人不超過10%。
大學剛畢業,薛立在一家大型國有金融公司上班,半年前他決定離開。在邀請老同事聚會時,他說:“再不離開,下個月的貸款都還不上了!
當時,薛的平均工資是6000元左右——這已經包括了公司的季度獎金、年終獎金。
“我們都是在為銀行打工。”中南財經大學1996屆的三位畢業生在網絡論壇上抱怨說。當然不是在抱怨工作單位
——雖然這幾位財經專業的畢業生現在基本都效力于銀行或保險公司——現在他們抱怨的是每月的工資大部分又還給了銀行。這三位畢業生如今一個在深圳,一個在武漢,另一個在北京。2000年以前,他們每個人起碼都換過一次單位,買房之后都變得“穩重”起來。
最近香港《文匯報》引用中國社科院劉建昌博士的一項調查說,北京、上海兩大城市的居民,家庭整體負債率已經高于歐美家庭。具體來說,上海、北京兩地居民的整體家庭債務比例分別達到155%和122%,青島、杭州和深圳等城市的居民家庭債務比例平均達到了90%左右。而在美國,2003年的個人平均負債比例只有115%。劉建昌在報告中指出,中國家庭債務的主體是以住房按揭和汽車按揭為主的個人消費貸款。
中國人喜歡儲蓄,也就是經濟學家們常說的“儲蓄偏好”,所以,這項于去年10月份完成的調查一出來,當時就引起了學界的注意。不過,主流的經濟學者和金融業人士認為,從短期來講,中國必須允許家庭負債率的存在和提高。從199
8年開始中國開始大規模開辦個人消費貸款,規模迄今雖然達到18000億元,但一些學者認為遠未達到危險的數字。根據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今年的一個研究報告,中國城鎮家庭的負債率(Debtaspercentageofdisposa
bleincome)為30%,在美國為110%;而同期中國城鎮家庭的存款率(Savingrate)是23%,美國僅為1.2%。
也就是說,在中國,過度儲蓄的人和過度消費的人同時存在。
有趣的是,劉建昌的研究主要依據各地統計局公布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鎮人口、個人消費信貸余額來進行計算,而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的材料同樣表明是采用了這些資料。
消費大潮難以抑制
城鎮居民的家庭負債率到底有多高?劉建昌的研究并沒有取得多數學者的認可。但是,中國家庭儲蓄率之高一直得到各方的認可。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去年中期達到12萬億元,是1999年的兩倍。到今年2月,儲蓄達到12.78萬億元,仍以較高速度穩定增長。在一些發展經濟學家的眼中,過高的儲蓄始終是威脅中國經濟穩定成長的隱患。
要讓儲蓄轉變為投資行為和消費行為——這直接導致了從1999年開始的低利率以及鼓勵個人信貸消費的政策出臺。在信用消費的大旗下,城市居民先是按揭購房,再是按揭購車,直接刺激了房地產市場價格一路走高,汽車產業風云一時。
即便如此,央行統計的家庭儲蓄余額仍是一路攀升,從1999年的6萬億,2001年中期達到7萬億,2003 年初突破10萬億,2004年中期達到12萬億。
境外投資銀行因此估計中國的消費大潮還要持續經年。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預言中國居民總體消費將從2004年的不足1萬億美元持續增長到2004年的4萬美元左右。而同一時期,德國和日本分別保持在1.8和2.5萬億美元左右,并無明顯的增長。
其實,商務部在去年底就對中國的消費市場做出了樂觀的評價,預計全年消費品零售總額歷史性地達到5.2萬億元,住房、汽車、通訊產品的消費將穩步增長。去年前十個月的統計數字是通訊類零售總額增長了42.8%,汽車類增長了2
6.1%,家具增長了23.5%,建材家裝材料增長了21%。
但是,中國人的消費能力和中國市場的總規模仍將繼續成長。美國的《時代》雜志警告那些熱衷于海外市場的西方企業家,“必須重視中國人的消費”,否則“你離退休也不遠了”。該刊用一個普通中國人家庭來說明問題。這個23歲的普通年輕人陳享建(音譯)住在重慶,年收入雖然只有4萬元,但剛剛按揭了一套四居室,月供2500元;他擁有一臺東芝電視,一臺LG牌DVD,一臺索尼數碼攝像機,一臺三星數碼照相機還有一臺索尼手提電腦!八想要一輛車,并且瞄上了福特。參觀完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后,他希望能去美國旅行”。
薛立也是這樣一個快樂而滿懷希望的人士。去年初他搬出了自己狹小的第一套房子——那是個一室一廳,1999年零按揭買到,仍在交納月供。今年春天,他又更換了汽車,早先的捷達直接送到了二手車市場。不同的是,第一套房子并未出手,他當上了房東。
“有壓力嗎?或者說你會破產嗎?”
“當然會!
“什么情況下會破產?”
“公司沒業務了就可能!
還好,薛立的公司暫時業務無憂。
藏在背后的憂慮:通縮之虞
“個人消費信貸仍然是銀行的優質業務。”建設銀行北京地區的一位工作人員說。他現在比較擔心的是,針對房地產市場的抑制政策和有關加息的傳言會使這部分業務走向低潮。
中國政府去年以來一直致力于遏制房地產市場價格攀升,并對某些過熱行業進行了宏觀調控。北京上海的房價并未領情,但汽車市場逐漸感受到了寒流。
去年下半年,商業銀行對不良車貸的清理直接影響了汽車消費。李書福,浙江吉利汽車的董事長甚至希望在政協會議上發出放寬的呼聲。
作為不動產的房屋卻始終是商業銀行最看好的抵押物,對購房人信貸資格的審查因此顯得浮皮潦草。銀行往往要求貸款人提供收入證明,“但誰能保證這些證明沒有水分?”建設銀行北京地區的那位工作人士說。
實際上,金融機構從去年開始已經開始清理不良貸款,主要是針對資本市場、住房、鋼鐵等基礎產業、汽車信貸等。緊縮銀根直接導致了某些抵抗力較差的大公司走向破產。
緊縮政策尚未波及到個人信貸。但是房價不斷上漲已經成為政府密切關注的課題,出于降低風險、打擊國際游資、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等多重需要,給房價降溫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必然的趨勢。
而隨著貸款利息提高和房價回落,還款就變成一項很實際的負擔落在個人頭上。試想一下,如果一間商品房的價格從
70萬元縮水到50萬元,而業主仍處在還款周期內,他將如何選擇?
當然,在房價不斷上漲的北京和上海,大家似乎并無破產之憂,在樂觀的預期下,雖然很多人的個人負債率超過60 %,但是,他們還在繼續謀求新的貸款。
建設部和國土資源部認為,在房屋消費中投資大面積戶型是造成風險的一個因素,因此在5月中旬落實國務院《關于做好穩定住房價格工作的意見》時特別強調,要保證中低價位、中小套型住房的有效供應,停止別墅用地的供應,限制高檔住宅的開發。
這種政策會不會限制了真正的消費?從而消費過熱走向通縮。
但不管怎樣,迄今并無有關個人破產的法規出臺。據中國政法大學的一位法學博士介紹,中國從1994年開始起草新的《破產法》,在去年一審二審之后各方仍有很多爭論,一直未聞有新的進展。據說這部法規主要針對企業法人,條文中涉及到“破產法適用于合伙企業及其合伙人、個人獨資企業及其出資人”等話語,并不涉及到自然人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