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系列化的脫貧援助體系、個性化的義工服務體系”五大體系,最大限度地保障困難群體的基本需求。同時,他們注重改善居民居住條件,解群眾生活之憂。實施“潔凈樓院”工程,投資250萬元整治居民樓院30余個;針對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建立社區衛生服務站,實現“大病進醫院、小病在社區”;建立社區便民購物
點,鼓勵大型零售企業在社區發展小超市、便利店,解決社區低收入人群購物問題。 暖民心,感情在一線融合。建立領導干部聯系點制度,區級領導每人負責聯系一個街道、一個大企業、一個居委會和一個學校,結對援助1-2個貧困戶,定期到聯系點開展調研、指導工作,幫助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的急難愁問題。建立機關部門與社區結對包點、干部下社區蹲點制度,機關干部定期走進社區,面對面開展群眾工作。同時,深化社區義工、文明巡訪等城市精神踐行活動,構建“一刻鐘陽光讀書圈”,通過潛移默化的宣傳教育工作,不斷提高居民群眾的文明素質。 順民意,活力在一線凝聚。積極探索“小政府、大社會、服務型”街道管理模式,建立起全國第一家由政府主導、社區單位代表和社區自治組織代表參與的公共事務管理組織———江蘇路公共服務委員會,為逐步形成治理結構多元化、社區服務社會化、民主自治規范化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創造了條件。在基層工作中,綜合運用多種方式來指導社區居委會的工作,切實減輕居委會工作負擔,凡是屬于政府和有關部門應完成的行政性任務,不硬性攤派到社區;不屬于社區任務,但社區做起來有優勢的行政性工作,采取“權隨責走,費隨事轉”的辦法。完善考核監督體制,增加群眾評估比重,將為群眾辦實事列入辦事處領導年終述職、績效考核內容,將群眾對辦事處的評估比重提高到30%,引導辦事處將工作重心轉向為居民服務。此外,該區還加大了對基層基礎建設的投入,81個社區全部實現了辦公和服務設施規范化。(姜慧麗史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