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城市群交通一體化快速推進,展示出區域內日益融合的大趨勢。圖為已建成的濱海公路膠南段(傅學軍 攝)
編者按
日前,來自國內數所
著名高校和科研機構,包括5名院士在內的十多名專家齊聚濟南,對北京大學規劃設計中心承擔設計的《山東半島城市群總體規劃》(送審稿)進行評審論證。據悉,該規劃將在進一步修改完善后報省政府審批。
戰略定位:
比肩珠三角、長三角
●半島城市群要成長為與長三角和珠三角比肩的中國北方地區增長極之一
●青島“龍頭”地位得到進一步確定,青島城市區將構建圈層組團式發展結構
●青島、濟南為區域發展“雙中心”,濟南市城市區將建設綜合性服務經濟與文化中心,煙臺為區域副中心,將建設現代制造業為主導的綜合性區域中心
●半島城市群制造業產業帶將以“T”型構架展開,并確立了“三核先導”的“六大產業集聚帶”
●鄒平縣首次被納入半島城市群發展規劃
《規劃》(送審稿)提出未來半島城市群的戰略定位,即:在全球范圍內半島城市群是以東北亞區域性國際城市青島為龍頭,帶動山東半島城市群外向型城市功能整體發展的城市密集區域,是全球城市體系和全球產品生產服務供應鏈的重要一環。在次區域經濟合作圈內,是環黃海地區區域經濟合作的制造業生產服務中心,構筑由山東半島、韓國西南海岸地區,日本九州地區組成的跨國城市走廊,推動“魯日韓黃海地區成長三角”形成。在全國范圍內,是黃河流域的經濟中心和龍頭帶動區域,與珠三角、長三角比肩的中國北方地區的增長極之一、與京津唐、遼中南地區共同構筑環渤海地區經濟合作圈的領頭軍。
規劃范圍:
首次擴大“陣容”
《規劃》(送審稿)中有關規劃范圍的內容有了變化,除了從前的濟南、青島、淄博、濰坊、東營、煙臺、威海、日照轄區外,首次擴大“陣容”,將濱州市的鄒平縣納入到規劃范圍之內,總規劃土地面積約7.4萬平方公里,比過去的規劃擴大了0.1萬平方公里,總規劃區域內共有8個地級市和計劃單列市,22個縣級市、600個建制鎮。
有關專家稱,將鄒平納入規劃區域,主要考慮到鄒平雖然在行政上隸屬濱州,但因黃河的阻隔,與同在黃河一側的濟南的經濟聯系更為密切,應該納入到半島城市群的總體規劃中,這完全體現了半島城市群發展規劃打破原有的行政區劃概念,上升到一個完全在區域功能上尋求合作和突破的概念。
發展框架:
三個城市聯合區
《規劃》(送審稿)提出,半島城市群按六個核心城市節點發展,并最終發展為三個聯合城市區。六個核心城市節點中的前三個分別是以青島為對外開放的龍頭城市、以青島、濟南為區域雙中心城市、以煙臺為區域副中心,促使煙臺與濟南、青島分別成為區域東、南、西部子區域的核心城市。后三個節點是:以淄博、濰坊、東營、日照、威海為城市區中心城市;以章丘、青州、壽光、高密、龍口、榮成、乳山等為城市區副中心城市;以鄒平、濟陽、桓臺、廣饒、昌樂、昌邑、安丘、膠州、膠南、諸城、平度、萊西、萊州、招遠、萊陽、文登、利津、墾利、莒縣等為城市區優先發展城市。在空間發展結構上以濟南-淄博-濰坊-青島、日照-青島-威海-煙臺兩條空間發展軸為半島區域城市發展次軸,形成區域內部密集分布的多條城市聚合帶和空間緊密聯系的濟南-淄博-濰坊-東營、青島-日照、煙臺-威海三個聯合城市區。
產業構架:
“T型”制造業軸線
《規劃》(送審稿)指出,山東半島城市群產業發展空間布局總的來說體現在兩個主要聯系方向上:膠濟鐵路沿線和沿海產業帶沿線。膠濟鐵路沿線包括了濟南、淄博、濰坊和青島,沿海產業帶沿線包括了日照、青島、威海和煙臺。
這兩條交通和產業相對集中的沿線,一條東西向,一條南北向,集聚了山東半島絕大多數的產業。膠濟鐵路沿線多集中了石化、機械制造、食品加工這樣的傳統產業,而沿海產業帶沿線則集中了汽車制造、海洋化工、新材料這樣的外向型現代制造業。通過兩條沿線上產業的發展,打造半島城市群的核心制造業軸線,提升半島城市群的整體產業競爭力,成為參與日韓產業協作的主體。
具體發展規劃分為兩條主線,其中之一是膠濟鐵路沿線:充分發揮其歷史上已有的工業經濟優勢,吸引日韓產業,同時積極調整自身產業結構,建立優勢產業。膠濟鐵路沿線制造業相對集中,產業基礎好,比較優勢強,發展后勁足,要進一步把制造業特別是戰略優勢產業做大做強。要以四大中心城市為支撐,以各類工業園區為依托,以大型骨干企業為支撐,積極吸引機械裝備、運輸設備、石油化工、紡織服裝、食品加工等項目進入規劃園區布點,使之成為中國北方經濟區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加工制造業產業帶。
另一條主線是沿海產業帶沿線:是山東半島城市群面向日韓產業協作區的最前沿地帶。該沿線應該充分發揮現有工業基礎、對外開放經驗、海洋資源等優勢,以青島—煙臺—威海的濱海產業帶為核心,帶動3000公里海岸線上的十幾個大中小城市,形成以沿海高速公路、鐵路、港口相連接的現代化組團式城市帶,建成以現代制造業、電子信息業、海洋生物工程為重點的高新技術產業帶,以及半島城市群面向日韓產業協作區的前沿制造業核心地帶。
產業模式:
六大產業集聚帶
1.東營—淄博石化和醫藥產業帶
圍繞勝利油田、齊魯石化等大型石油、化工企業,積極采用新技術和新設備,集中布局和發展有機石化、精細化工、通用合成樹脂的深度加工和醫藥、醫療器械等系列產品,完善產業配套,并進一步在區域范圍內帶動石化相關產業的發展。
2.濟南電子信息產業帶
依托齊魯軟件園,發展以微電子、光電子和新型元器件為基礎,計算機、通信產品和軟件產品為主導,信息應用服務業協調發展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同時充分發揮電子信息產業對于其它產業發展的帶動和支持作用,從而增加其它產業的科學技術含量,為未來知識經濟時代的產業發展奠定基礎。
3.青島—日照家電制造產業帶
繼續發揮青島家電產業在本行業的優勢,通過打造品牌企業,提高本區域在山東半島的影響力,進一步吸引國內外相關產業來此集聚。日照在完善家電配套產業的同時,也應該逐漸培育出自己的家電品牌,從而形成山東半島最具競爭力的產業發展帶。
4.煙臺—威海汽車制造產業帶
專業配套園為重點,積極吸引日韓汽車企業的產業轉移,并充分發揮汽車制造業對于其它產業的帶動作用,發展以整車制造為核心,配套產業相對集聚,相關產業充分支持和基礎設施高度完善的產業發展帶。
5.濰坊—即墨紡織服裝產業帶
培育和發展具有特色的紡織產業集群,改變區域產業的生產和組織方式,完善區域發展的外部創新環境,引導地方產業鏈與國際服裝產業鏈的銜接,從而進一步提高本區域在全球服裝產業的競爭優勢。
6.日照—青島—威海—煙臺海洋產業帶
發展海水養殖業和遠洋捕撈業,搞好水產品精加工;強化青島集裝箱干線港的地位,提高煙臺、日照等港口綜合發展水平;以海洋綜合科技為先導,大力發展海洋生物工程、海洋藥物開發和海洋精細化工制品;開發建設以青島、煙臺、威海為重點的濱海及海島特色旅游帶;積極發展青島等缺水城市的海水利用技術。
職能定位:
八城市各有側重
青島:山東乃至黃河中下游地區的龍頭城市,現代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發達,并且具有強大科研實力的國際性港口城市和國際性海濱旅游城市。
濟南:山東的政治、文化、科研教育中心,山東中西部以及省際區域交通樞紐和經濟中心,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高新技術產業發達的綜合性省會城市。
煙臺:以現代制造業為主導的綜合性區域中心,環渤海咽喉地帶的海陸交通樞紐,也是中韓經貿交通的前沿門戶。
淄博:國家新材料產業化基地,以石化和醫藥為主體的半島制造業生產基地。
濰坊:以海洋化工、機械、食品加工為主導的綜合性制造業城市,連接山東半島與魯中、魯西的交通樞紐。
東營:向多元化方向發展的專業化石油、機械工業城市,連接山東半島與魯中、魯西的交通樞紐。
威海:電子信息、機械制造等現代制造業發達的生態化海濱旅游城市,中韓經貿交流的前沿門戶。
日照:獨具魅力的海濱生態旅游城市,以臨港工業為特色的深水港口城市,魯南的出海門戶和亞歐大陸橋重要的東方橋頭堡之一。(本報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