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發布的“非公經濟36條”第一條就提出了“平等準入、公平待遇”原則,地方政府也相繼出臺了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細則辦法,在政策層面,打通了民企與國企、外企公平競爭的“國民待遇”。
為了推進城市發展、搞活區域經濟,開明的政府已經打出了“激活民營經濟”這樣一張牌,青島市委杜世成書記提出“引
導民營企業融入全市總體發展的格局中,激發全民創業熱情”,這無疑是對民營企業極大的鼓舞。
由于歷史原因,財稅支持、融資渠道、體制性“潛規則”等資源配置對民營企業欠賬較多,致使民營經濟做大做強遭遇發展瓶頸。如今,“36條”從財稅、信貸、融資、金融服務、信用擔保等方面均加大了支持力度,民企將突破銀行授信、基金、信托、信用評估體系等融資壁壘,資本運作能力一旦釋放,民營經濟必將插上騰飛的翅膀。
政府已經旗幟鮮明地表態,職能轉變與效率運行將為民營經濟保駕護航,民營企業將如何在城市發展格局下與政府聯動、互為助力?
其一,把脈區域經濟,青島在港口物流、造船、重工、制造等主導產業之外,生態、旅游、人居的資源優勢非常突出,尤其在濱海大道的東部縱深方向,旅游休閑、生態農業、主題會展等無煙產業將大有作為;
其二,找準城市規劃坐標,“青島、黃島、紅島‘品’字組團,濱海大道、跨海大橋一線展開”表象上只是空間分布,蘊藏其中的商機卻是氣象萬千,民企面臨投資沖動或商業選擇,如何在大勢下取舍區位、行業、人脈、時機、節奏等至關重要;
其三,致力于產業整合,在中國城市化進程中,伴隨著人口遷移和資源流向,部分產業轉型,將催生新的利潤增長點,無論是優質的海岸線開發,還是城鄉交融下的生態建設,民企生存空間表現在,評價差異化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
青島定位于全國重點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在產業集群化實施中,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是重點發展的兩翼。借資本運作東風,與政府愿景進行聯動,是青島民營企業迅速做強、做大的機遇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