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棄年薪20萬的工作金融學博士回老家養豬
進入位于浦江縣城北郊的浦江縣種豬場后,記者乘坐的汽車
車胎按要求從消毒池碾過,人員進入豬舍區前,要經過20分鐘的紫外線殺菌,并穿上防菌腳套,用消毒液洗手。總經理顧建國說,這些是為了防止疾病帶入,給豬帶來病菌。
浙江大學在讀金融學博士顧建國,2004年1月辭去浙江國信控股投資部經理的高薪公職,回到浦江接管了母親的養豬場,當起了一名“博士豬倌”。
兒子臨危受命
今年34歲的顧建國是浦江縣中余鄉義村人,他的母親薛春盛今年61歲。23年前,只字不識的薛大媽從養3頭母豬起家,辦起了自己的養豬場,發展到年出欄1.7萬頭豬的養殖規模。2000年,她因此獲得全國勞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與獲得的榮譽相比,薛大媽養豬賺到的錢并不多。兒子顧建國認為,母親的傳統養豬方式跟不上時代發展,思維方式過于老化。
1999年,顧建國從東北財經大學金融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時,薛大媽就有讓兒子回家接管養豬場的想法。不過遭到全家人的反對,“建國應該干番大事業,回來養豬簡直就是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嘛。”
顧建國也沒有辜負家人的期望,畢業后先在杭州浦發銀行工作,后跳槽到浙江國信控股出任投資部經理,年薪20萬元,在杭州買了房,結了婚,日子過得挺滋潤。
這期間,薛大媽的養豬場因為管理不善,險些倒閉。2004年初,她再次想讓兒子出山。與上次不同,這次家庭會議上,全家人都支持她的想法。
“他們這次真的需要我回來拯救這個養豬場!”顧建國說,選擇回來有兩個原因。一是為了母親;二是國家出臺了支持三農的政策,他相信搞農業也能掘到金。
博士養豬三大主義
剛開始,薛大媽擔心兒子不安心工作。一年多過去了,看到養豬場效益直線上升,兒子一心撲在養豬事業上,“勞模”母親終于放心了:“博士兒子養豬,效益就是不一樣。”
讓薛大媽心服的是:一年來,兒子在養豬成本基本不變的情況下,采用新技術,提高種豬品質,種豬售價也是“噌噌”往上躥:先是每頭從750元提高到900元,之后又從900元提高到1100元,但仍供不應求。
這個養豬場占地一百余畝,豬舍建筑面積一萬平方米。據了解,去年出欄種豬5000多頭,肉豬15000多頭,實現產值1500多萬元。目前擁有簽約職工30余人,其中40%是大中專畢業生。
顧建國養豬有自己的思路:豬場要走“規范化、科學化、品牌化”之路,首先要做強,然后再做大;搭建平臺,引進戰略合作伙伴和高級人才……“現代化養豬不再是傳統觀念里的又臟又累的體力勞動,而是一種復雜精細的腦力勞動。”他說。
這里沒有農家豬舍的臭氣熏天。每間豬舍都有編號,不同年齡段的豬分屬在不同的鋼制豬欄,每頭豬都有類似身份證的標簽,記錄表里詳細地記錄了每只豬的成長數據。
顧建國說,他養豬遵從“三大主義”:一是消費者主義,即要讓消費者滿意;二是環保主義,排放的豬糞要經過處理,不污染環境;三是動物保護主義,讓豬快樂地生活。比如豬舍要寬敞,不至于讓豬互相打架,同時還要給它們吃好,喝好……“這就是我自己倡導的豬場企業文化。”(通訊員
陳建飛 吉明亮 記者 孫自鳴 都市快報)
責任編輯:屠筱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