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扁今年加大對臺軍“綠化”
據《聯合報》、《自由時報》等臺灣媒體近日報道,雖然連戰和宋楚瑜對大陸的訪問使兩岸關系得到復蘇和緩和,但在陳水扁的授意下,臺“國防部”卻正在加緊落實一連串的新措施,其目的不只是讓臺軍更加“本土化”,而是要將臺軍徹底“去中國化”。
據臺灣媒體報道,根據臺“國防部”的計劃,此次臺軍“本土化”措施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從今年上半年起暗中取消了以往部隊睡覺前都一定要高唱的“我愛中華”等愛國軍歌;其次,臺軍部隊的命名不再帶有表現中華民族特色的詞語,比如準備取消“虎嘯”、“龍虎”、“長城”、“雄獅”、“普光”等部隊代號,改為強調臺灣特色。再次,為了徹底“去中國化”,臺軍軍歌現在正進行所謂“正音”總清查,比如抗戰時期的軍歌“大刀進行曲”以及“抗戰進行曲”等,都可能停唱,其原因居然是為了“避免臺日雙方戰略伙伴關系受到破壞”。目前民進黨和“臺聯黨”的“立委”正積極策劃,希望與臺軍中的“獨派”分子里應外合,將用了近百年的“國民革命軍”的名稱更改為“國防軍”。
從多方面進行“臺獨”包裝
近年來,陳水扁打著“軍事事務革新”的幌子,不斷“綠化”臺軍以達到“去中國化”的目的,妄圖把臺軍打造成名符其實的“臺獨”軍隊。除了以上舉措外,4年來,陳水扁還頻繁視察軍隊,通過“總統”訓詞、講話集等,不斷在軍隊進行“擁扁”教育,不斷向官兵灌輸其“統一不是惟一的選項”、“兩岸無九二共識”、“中共依然是威脅臺灣安全的敵人”、“與大陸作戰是臺軍的主要任務”等“臺獨”思想。
為此,陳水扁以軍令、政令方式要求軍隊強力執行與“臺獨”相關的各項指令,強令部隊拆除所有營區內外的“統一中國”、“復興中華文化”等有關統一的標語;在三軍俱樂部舉辦“臺獨”會議,發表“臺獨”聲明;頒發《政戰工作訓令》,將臺軍“為中華民國而戰”的理念,改為“為國家的生存和發展而戰”;將臺軍每次演習或召開大會高呼的“國家統一萬歲”、“中華民國萬歲”口號,改呼為“臺灣人民萬歲”;將臺軍“反臺獨”、“反獨促統”政治教育,改為“國家認同教育”;將臺軍內部刊物、軍人服飾和重要裝備上長期使用的“中國”字樣全部換掉;將陸軍防空導彈與海軍岸置反艦導彈彈箱外原先漆有“中國陸軍”與“中國海軍”的字樣全部抹去,以迷彩替代。更有甚者,陳水扁還要求為臺灣海軍軍艦進行“正名”活動,準備將其海軍現役的“拉斐特”級戰艦中的“康定”、“西寧”、“武昌”號軍艦,改用“雞籠”(基隆舊稱)、“鹿港”、“打狗”(高雄舊稱)等臺灣地名命名,以對臺軍進行徹頭徹尾的“臺獨”大包裝。去年9月,臺灣“國防部”又正式宣布,臺軍在公開集會或早、晚點名時,將不再聽到在臺軍中喊了幾十年的有關完成“統一大業”的口號聲。今年4月初,臺軍取消臺軍政戰系統的監察權力,進一步削弱了傳統的“統一中國”思想最集中的政戰系統在軍中的影響。
毒害臺軍中下層官兵
臺海問題專家分析,陳水扁對臺軍“綠化”、“獨化”的措施之所以能順利在軍中及“立法院”獲得通過,是民進黨中的“急獨”勢力和陳水扁在軍中的心腹———“參謀總長”李天羽、原“總政戰局”局長陳邦治(現任“海軍司令”)等為首的臺軍“綠色”將領里應外合的結果。
長期以來,臺軍在國民黨政府的領導下奉行“反共”政策,但其另一個中心任務是“反臺獨”,這也使臺軍在某種意義上成為穩定兩岸形勢、制止臺灣分裂的因素之一。但陳水扁近年來不遺余力地加強對臺軍“綠化”改造工作,從思想和組織層面上動搖臺軍幾十年來“反臺獨”的傳統,臺軍建設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臺獨”意識日益升溫。專家認為,“臺獨”意識對臺灣本土生長的年輕一代士兵和中下層軍官的影響,將是惡毒和深遠的,臺軍在“去中國化”的道路上漸行漸遠,這應引起外界的高度重視和警惕。(特約記者
李潤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