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12日電(記者顧瑞珍、譚浩、李澤兵)“農民工的教育培訓難題到現在還未引起充分重視。”在討論政府工作報告時,全國政協委員陳守義特別細心地用筆將溫家寶總理講話中,關于發展社會事業和構建和諧社會、加快科教文衛體事業發展的內容劃了出來。他認為,與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入學一樣,如果忽視對他們的
教育培訓,也將影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影響社會穩定及社會和諧。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教育水平與城市相比有相當差距。據調查,進城的農民工中,相當一部分是18歲至22歲的年輕人,但這一群體的平均教育年限不足8年,受教育水平堪憂。有關資料表明,目前我國有1.3億農民工轉移到城鎮,到2020年,將有2至3億農村人口轉移進城。
全國政協委員譚慶璉認為,現在更多注重的是廉價民工資源的索取與利用,對農民工的文化素質教育卻沒有應有的重視。農民工的文化水平直接決定了他們在城市勞動力市場競爭中所處的地位。長期以來,他們只能從事“臟、亂、險、累”的體力勞動,從收入來看也處于最底層。由于用人單位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農民工的就業環境也越來越嚴峻。
“要認真研究對農民工的‘取’和‘予’。”陳守義委員說,從實際意義上講,農民進城務工已經進行了身份的置換,除了戶口與籍貫的區別,在其他任何一個方面與城里人并無不同,都是同一個城市的建設者。把農民工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幫助他們提高素質,才能促使他們融入城市現代生活,適應現代化大生產的要求。盡管社會上的各種成人教育和培訓機構,是面向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全體公民,但是很顯然,這些機構無論從培訓規模、培訓方式還是培訓內容上都遠遠滿足不了農民工的需要。農民工需要的是適合他們的成人教育模式。
陳守義委員認為,另一個比較切實可行的辦法是對農民工實行“補償教育”,即讓素質較高的青年民工通過半工半讀的、靈活方便的形式完成義務教育階段的補償,同時為農民工提供今后發展所需的公共知識,使他們成為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有更多機會拓寬個人就業空間。
譚慶璉委員建議,在教育資源上,可以整合義務教育、成人教育、社區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機制和成本資源,創辦各種形式的民工學校,并把民工學校納入政府管理。各類全日制學校布局調整后閑置的教育設施,可免費或低價轉讓給民工學校使用,以降低學校運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