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5月6日電(記者李凱杜斌張肄文)在著名僑鄉廣東潮州市僑辦的華僑之家,豎立了一幅巨大的潮州地圖,上面密密麻麻地布滿了600多盞小紅燈,一盞小燈代表一所海外華僑華人捐資修建的學校。紅燈一閃一閃的,如同捐資者回饋故土火熱的心。
潮州土地面積僅有3000多平方公里,平均不到5平方公里就
有一所僑捐的學校。潮州市僑辦副主任楊錫銘站在地圖前對記者說:“在潮州,即使是最偏遠、交通最不便利的山區,也有海外鄉親捐贈的校舍課堂。潮州教育的發展離不開華僑華人的熱心支持。”話語中充滿了感激與敬意。
潮州是海外華僑華人熱心家鄉教育的一個縮影。據不完全統計,從上世紀70年代末至今,海外華僑華人捐贈中國公益事業的資金500多億元人民幣。據了解,這些捐款的60%、約300億元用在扶持教育事業上。除了政府撥款,僑捐已是中國教育的第二財源。
在中國最大的僑鄉廣東,華僑華人捐建的中小學校達18000多所,比“希望工程”在全國捐建的學校數量還多三分之一;在中國的第二大僑鄉福建,華僑華人捐贈教育的資金在60億元以上;即使華僑華人資源很少的內陸省份四川,開展“僑心工程”10年來接受捐款8000萬元,建立了260多家“僑心小學”。此外,許多華僑華人通過捐款“希望工程”等助學計劃,在中國各地興學助教,幫助貧困失學兒童。
目前,世界上華僑華人約4000多萬人,分布在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他們的祖籍地遍布中國各地。長久以來,華僑華人將捐贈資助祖(籍)國公益事業作為對故土的懷念和回報,這已經成為一種優秀又悠久的傳統。
上世紀,中國著名華僑領袖陳嘉庚傾資興學,創辦了廈門集美學村及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華僑創辦的大學廈門大學。如今,汕頭大學、仰恩大學、嘉應大學等都是以僑資為主建立的高等學府。陳嘉庚的“寧可賣大廈也要辦廈大”的名言是對華僑華人拳拳故土心的最佳詮釋。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海外華僑華人捐款家鄉教育事業更加蔚然成風。福建省僑辦主任黃少萍告訴記者,海外華僑華人對教育的捐贈形式多樣,有的以個人、家族名義,有的以社團、協會名義,有的設立基金會、獎學金。他們當中既有慷慨解囊捐贈千萬、上億乃至幾十億元的企業巨子,也有將自己畢生的積蓄毫無保留地都投入到家鄉教育事業的老華僑、老華人。“他們熱心家鄉教育、不計名利、不圖回報的事跡說也說不完。”
僑捐在加強中國農村的基礎教育方面的貢獻尤其突出。他們的捐贈改善了家鄉簡陋的教學條件,如雪中送炭般為老少邊山區少年兒童送去了希望,帶來了知識,改變或正在改變他們的命運。
“在農村,最漂亮的建筑是學校;最漂亮的學校是華僑華人捐建的。”楊錫銘告訴記者:“這句話在中國許多僑鄉廣為流傳”。
潮州沙溪鎮寶山村原來只有一個百人左右的破舊中學。1993年起,海外潮州鄉親先后捐獻5000萬元,重新建造起一座建筑面達37000平方米,集科技館、圖書館、體育館、標準運動場、植物園等設施于一體的現代化中學。如今,這所學校可容納2500多名學生就讀,徹底解決了周圍鄉鎮學童就學難問題,并有數百農家子弟從這里考上了大學。
廣東省僑辦的一份報告中高度評價海外僑胞熱心捐資辦學,“極大地改善了全省各級各類學校的辦學條件,為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支持了廣東省教育事業的發展。”
中國僑聯主席林兆樞分析華僑華人捐資興教的熱情經久不衰原因時說,“愛國愛鄉”是中國人的傳統。由于遠離故國故土,華僑華人“愛國愛鄉”之情尤其強烈。他們在事業有所成就之后,把這種心理寄托在了造福鄉梓,特別是在家鄉興學助教上,因為他們像陳嘉庚一樣篤信“教育是立國之本”。
為了保護僑胞捐贈權益,彰顯他們的事跡,中國各地已紛紛出臺了保護華僑捐贈公益事業權益的法規和表彰辦法。依法規范,加強華僑捐贈興辦公益事業的管理服務工作,協助華僑選好捐贈項目,管好捐贈錢物,并使捐贈項目逐步向更高層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