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佛寺,就是英語office(辦公室)的諧音嘛,想擠進公司做白領,當然得去臥佛寺了。”
一些臨近畢業的大學生為了找到一個好工作,紛紛跑到北京植物園內的臥佛寺去燒
香拜佛,面對鏡頭坦然做出了這樣的解釋。電視主持人也很幽默,在評述這一新聞時說:“做白領的要去臥佛寺,那么按照這個邏輯,當老板
(boss)就要去報國寺,做生意(business)得去碧云寺,要留校當老師(teachers)就得去潭柘寺了。”真要如此,北京寺廟的香火可就更加旺盛了。
專家的解釋則較為深入。朝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徐岫茹老師分析說,其實去燒香拜佛,并不等于學生們都相信“宿命論”,而是因為他們有這種心理困惑,應該說這些大學生由于面臨即將進入社會的壓力,需要找一個傾訴對象分擔。為此,徐老師表示,學校老師和家長應該主動幫助學生們分擔心理的壓力,讓他們理智從容地面對激烈競爭的社會。
專家的上述意見我部分同意。大學生燒香拜佛不等于說他們都相信“宿命論”,也不能簡單地把“信仰缺失”之類的大帽子扣到他們頭上。網上說某某某昨天到臥佛寺燒完香拜完佛,第二天就找到了工作,這種話對某些人確有蠱惑作用,但我寧愿相信多數來燒香的大學生是在逗悶子,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理暗示在起支配作用。有的學生說:“反正周末沒事,也就順道來燒香,看看靈驗不靈驗。”這倒是多數人的心里話。
我不同意專家說法的地方在于:一、佛并不是大學生們的傾訴對象,也不能減輕他們的心理壓力;二、學校老師和家長也無法幫助學生們分擔心理壓力,更無能力使他們理智從容地面對激烈競爭的社會。那么,大學生拜佛彰顯出什么呢?
首先,我們要問:大學生就業難到底難在哪里?是擴招造成的大學生多了,還是因為這些“天之驕子”們像一些人士說的那樣沒有轉變就業觀念?我看都不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社科院勞動和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張車偉研究員認為:“出現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根本原因是我們的教育體制和勞動力市場之間還沒有一個有效的鏈接”,“因為需求和供給之間的渠道并不特別暢通,導致許多單位、企業急需大量掌握比較好的技能的大學生卻找不到,同時大學生們又在為找工作而到處奔波。”他介紹說,在美國,大學生畢業以后,只需把簡歷投到專業年會就可以了,每個專業的學生到哪兒找工作是很清楚的,而且這個渠道也很暢通。比如學服裝的,就去服裝協會辦的一些年會,學經濟的在經濟年會這個圈子里找,每個行業、每個專業需要什么人才,都很清楚。
可是我們國內舉辦的很多畢業生供需見面會是個什么樣子呢?人山人海,熙熙攘攘,鬧鬧哄哄,大而無當,活像個菜市場,熱鬧了半天,最后能談成幾個呢?就像很多地方政府搞的投資洽談會一樣,合同利用外資和實際利用外資根本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在需要政府有關部門出面為大學生提供更精確更透明的信息服務的時候,它們缺席了;在需要社會為大學生們創造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就業環境的時候,有關的人閃到了一旁。在這種情況下,畢業生們只能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靠父母的,有靠親朋好友的,有走上層路線的,有拿紅包鋪路的,那些沒關系沒門路的情急之下去臥佛寺燒燒香拜拜佛,又有什么可責備的呢?
其次,我們要問:大學生應如何面對競爭激烈的社會?是逃到佛祖的懷抱暫時尋求一點安慰還是強化自己,自己把握自己的命運?當然是后者。找工作憑的是實力而不是燒香拜佛。有關系無才能的即使暫時能找到一份舒心的工作,但未必一定能保持這份工作,更不可能在事業上有所成就;有才能無關系的可能一時找不到一份好工作,但通過自己的奮斗也許能脫穎而出。現代社會和以前的“一分定終身”不同了,這是一個人才流動更加暢通的社會,是一個更加相信實力的社會。馬克思說:“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市場經濟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相對公平的舞臺。《天下無賊》中的賊都說:“二十一世紀什么最貴?——人才。”那么只要你有才,“佛”就在你的心中,又何必再去求佛呢?
不管怎么說,大學生拜佛彰顯出的問題,不僅值得大學生們深思,更值得我們這個社會深思。 作者:徐懷謙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