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雜志日前發表了題為《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在中國》的文章。摘要如下:
近年來,中國采取了一系列立法、司法、行政等措施,促進和保護人民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勞動權
中國高度重視公民的勞動權,依法保護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
和選擇職業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
由于實行了積極的就業政策,就業再就業工作取得明顯的進展。公共就業服務體系不斷完善。2004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980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2%,比上年下降0.1%。
為增強勞動者的就業能力和工作能力,國家采取各種措施,通過多種途徑,大力發展職業培訓事業。2004年政府實施了“三年五十萬新技師培養計劃”,組織了國家高技能人才培訓工程;制定頒布了《國家創業培訓基地建設工作標準》;針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啟動了“陽光工程”。
中國工資分配遵循按勞分配、同工同酬原則,不存在性別、種族、民族歧視。國家制定了《最低工資規定》,實行最低工資保障制度。政府進一步加大了清欠農民工工資的工作力度,截至2005年2月4日,全面償還建筑領域歷年拖欠的農民工工資333.7億元,占拖欠總額的99.1%。
中國目前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8小時、平均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40小時的工時制度。勞動者享受帶薪法定節假日、年休假、婚喪假等。女職工生育享受不少于90天的帶薪產假。
中國政府歷來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和勞動者的安全衛生保護。2001年以來,中國政府集中開展了以煤礦安全、危險化學品安全、人員密集場所的消防安全等為主要內容的安全專項整治,關閉小煤礦1.54萬個、非煤小礦山2.37萬個,取消和停產整頓不符合經營危險化學品資質條件的業主2萬多戶。通過各種措施,中國安全生產狀況明顯改善。2004年1—9月,全國共發生各類傷亡事故60.7萬起、導致98809人死亡,與上年同期相比,事故發生量減少了約12萬起、死亡人數減少了245人,分別下降16.92%和0.25%。
社會保障權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致力于建立一個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2004年3月通過的《憲法修正案》明確規定:“國家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
1997年,中國按照“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原則,統一了全國城鎮企業養老保險制度,截至2004年11月,已覆蓋16195萬人,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老年保障計劃之一。與此同時,全國參加失業保險人數達10450萬人,共有721萬失業人員享受了不同期限的失業保險待遇;全國參加醫療保險人數達12193萬人;有6516萬人參加了工傷保險,45萬人享受了工傷保險待遇;參加生育保險的職工達到4244萬人。
中國積極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實行農村社會救助。截至2004年11月底,農村養老保險基金積累超過300億元,有5200萬人參加了農村養老保險,220萬農民領取了養老金。截至2004年6月,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人數6899萬人,共籌集資金30.21億元,已有4194萬人次報銷醫藥費用13.94億元。
中國政府對生活困難的城鄉居民實行最低生活保障,對受災群眾進行救濟,對城市流浪乞討人員予以救助。2004年,共下撥中央級救災補助資金32億元、救災捐贈款489萬元,調撥救災帳篷3.39萬頂,轉移安置群眾611萬人,救助人數達9000萬人(次)。
適當的生活水準權
中國政府保障人民有獲得相當生活水準的權利,目前人民生活水平已總體達到小康水平。2004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7%。農民人均純收入2936元,實際增長6.8%,是1997年以來增長最快的一年。
社會消費總規模不斷擴大,消費結構逐漸從基本生活型向現代生活型轉變。2004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3950億元,實際增長10.2%。城鄉居民的膳食、營養狀況有了明顯改善,營養不良和營養缺乏患病率持續下降。城鄉居民用于衣、食等基本生活用品的支出比重不斷下降,高檔現代生活用品、汽車、住房、醫療保健、文化娛樂等支出比重上升。目前,全國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達到23.7平方米,農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為27.2平方米。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的扶貧開發工作,使農村未解決溫飽問題的貧困人口由1978年的2.5
億人減少到目前的2600萬人,占農村總人口的比例由30.7%下降到3%左右。聯合國糧食計劃署執行干事詹姆斯·莫里斯稱“這驚人成果是人類歷史的創舉。”
健康權
中國重視發展醫療衛生事業,保護人民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目前,醫療機構遍布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形成。人民的健康水平明顯提高,國民平均預期壽命已從1949年前的35歲提高到目前的72歲。2004年,全國3—18歲兒童各年齡組身高比1992年平均增加3.3厘米;兒童低體重率為7.8%,比1992年下降57%。
中國有效控制了傳染病、寄生蟲病和地方病的蔓延,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幅度減少。20世紀60年代后期,有效控制了天花、霍亂、鼠疫、回歸熱、斑疹傷寒、黑熱病等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烈性傳染病,消滅或基本控制了脊髓灰質炎、白喉、百日咳和麻疹等傳染病。2000年,基本實現了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標,大骨節病、克山病、氟中毒等地方病病區不斷縮小,發病患者顯著減少。
2003年,針對非典疫情,中國政府頒布實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和《傳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辦法》,撥付100多億元資金,用于購置醫療設備、藥品、防護用品和醫院的改造,使中國內地臨床確診病例的病死率降至6.5%,低于世界平均臨床確診病死率9%的水平。
中國現有艾滋病毒感染者約84萬人,其中艾滋病病人約8萬例。從2003年起的4年內,中國政府將投入17.5億元防治艾滋病。國家對農民和經濟困難的艾滋病患者免費發放抗病毒藥物,在重點地區施行免費匿名檢測,免費實行母嬰篩查和阻斷,對艾滋病患者的孤兒免收上學費用,對經濟困難的艾滋病患者給予經濟救助。
受教育權
從1998年開始,中央本級財政支出中,教育經費所占比例連續5年每年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僅此一項,中央本級財政從1998年到2002年底,5年累計增加教育經費489億元。
國家普及中小學教育,實行9年免費義務教育。截至2003年底,全國青壯年文盲已降到5%以下。中國高等教育已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開始步入國際通常所說的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
2001年以來,中央財政每年安排2億元專款,開展對貧困地區農村家庭經濟困難中小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制度的試點工作,每年共有245萬名中小學生受益。中央政府從2002年起設立國家獎學金,每年撥出2億元,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學生。中國依法保障流動人口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目前各地制定了解決流動人口子女就學的有關規定,開辦了流動兒童附屬班。
參加文化生活、享受科學技術進步的權利
中國積極促進文化事業的發展,豐富公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公民享受文化的權利。2003年全國文化事業費達94.03億元,比2002年增加10.32億元,增長幅度為12.3%。
1998年開始實施的“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到2002年底,共投資17.7億元,解決了10多萬個村、7000多萬居民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難的問題,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分別由1998年的88.3%、89.0%提高到93.2%、94.5%。
中國已建立起知識產權保護執法體系。1992年以來,中國法院系統先后設立20多個知識產權審判庭,審理知識產權案件。國務院成立了保護知識產權工作組,負責領導和統籌全國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督辦重大案件。國務院決定,從2004年9月至2005年8月,由國家保護知識產權工作組牽頭,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保護知識產權的專項行動,依法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的違法犯罪分子。
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受自然、歷史和發展水平等多方面的制約,中國人民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的享受水平還不高,還存在不少問題,如2600萬人的溫飽問題、下崗職工的再就業問題、安全生產問題、社會保障問題、艾滋病防治問題等等,需繼續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使全體人民享有充分的人權。(完)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