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各類新生勞動力參加職業技能培訓,政府給予定額補助;鼓勵新生勞動力自主創業,可參照有關規定申領小額擔保貸款,享受有關稅費減免政策”,南京市政府近日正式出臺了《關于促進新生勞動力就業的意見》。據勞動部門權威人士透露,同下崗失業人員享受的“再就業優惠政策”一樣,該《意見》也只是一定階段的“過
渡性產物”。它的出現還透露出一個信息:南京國企職工下崗已過高峰時期,南京就此邁入從“再就業”向“大就業”的深層轉軌,今后人才、勞動力兩大市場將“互相貫通”,人事、勞動兩個部門也勢必要沖破舊體制的障礙。
國企職工下崗高峰已經過去
南京市勞動局副局長殷民告訴記者,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是在體制轉軌時期的一種過渡性安排。從1998年南京國有企業轉制開始,南京共下崗了46萬國企職工。一段時間內,下崗再就業成為全市勞動保障部門的“重中之重”。經過幾年的努力,2002年南京共1429個企業再就業中心完成歷史任務后正式“下崗”,目前全市實現再就業的已達到40萬人,再就業率超過87%。截至今年1月份,全市只剩下7000名下崗困難就業人員,目前南京國企職工下崗的高峰已經過去,失業保障制度已經普遍建立。
記者了解到,2004年南京新增就業崗位12.27萬個,凈增就業人數7.32萬人,幫扶1.27萬名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2005年的目標是:新增就業崗位15萬個;實現再就業7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11萬人,在領失業保險金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1萬人。
新生勞動力失業人數增多
昨天,記者在南京市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獲悉,在該中心網上登記求職的2005屆大中專畢業生已經有12000多人,而2004屆畢業生登記求職的有30000多人,2004屆未實現就業的南京籍畢業生還有2000人。
另一方面,記者從南京勞動力市場得到的數字是,去年共有158位碩士畢業生在勞動力市場登記求職,其中同期有48人登記失業,同期在領失業救濟金的有18人。今年1-3月南京新登記城鎮失業人員數為23799人,其中新成長人員7873人(含大中專畢業生1679人)。
殷民說,目前在南京勞動力市場中,大中專學歷以上的求職者已經占到20%,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上升。同下崗再就業相比,以畢業生為主的新生勞動力失業對社會帶來的沖擊可能更大,因為下崗所影響的畢竟只是一代人,但新生勞動力失業影響的是兩代人,不光是他們本身,還有父母、甚至整個家庭。
新生勞動力就業政府“埋單”
“有學歷,沒技能”是人們對大部分新生勞動力就業能力的評價,一方面由于他們的主觀定位比較高,另一方面由于他們能力結構的失調,技能上的缺陷,形成了沒就業先失業的現狀。
南京市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有關人士說,一定階段的新生勞動力就業矛盾是國際上普遍存在的問題,高校擴招所帶來的人數增加是一個原因,但關鍵還是我們培養的畢業生沒有“適銷對路”,這應該說是教育體制的問題,現在我們也在逐步調整,但畢竟有個“周期”問題,目前已經畢業的大學生就面臨著一個“繼續再鍛造”的過程。
他提出,過去用人單位大多是國有企業,因此國企承擔起了對畢業生再培養的費用成本,但現在大量的用人單位是民營企業,從他們角度來講,并不愿意提供平臺和費用供畢業生“再鍛造”,而是更愿意直接招用有工作經驗的人。在這種情況下,政府也就義不容辭地得承擔起新生勞動力的“鍛造成本”。他舉例說,《意見》中的見習實訓就是最典型的政府鍛造補貼,給畢業生提供了一個鍛造的很好平臺,而且畢業生納入到整個就業體系的大盤子中,對于畢業生應該是個“福音”,以后有望獲得更多的政府資金支持。
新聞鏈接
新生勞動力是指南京籍進入勞動年齡段、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愿望從未實現過就業的高校及中專校畢業生,以及未能繼續升入高一級學校學習的勞動者。根據《意見》,今后南京各級勞動保障、人事部門的就業服務機構要設立新生勞動力專門服務窗口,為他們提供求職登記、職業指導、職業培訓、職業介紹、就業手續辦理、見習實訓以及代繳社會保險、技能測評、檔案戶籍接轉存等一系列的公共就業服務,由市、區(縣)政府給予適當補貼。(項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