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的人每天工作超過10小時
75.1%的人對“玩命”工作表示理解
4月10日,59歲的藝術家陳逸飛去世。如果再算上今年1月去世的36歲的焦連偉和46歲的高文煥兩位清華大學教師,以及去年10月去世的均瑤集團董事長———38歲的王均瑤,中青年的“過勞死”現象已經不容回避地擺在了我們
面前。
“過勞死”指的是長期慢性疲勞后誘發的猝死,即“由于工作時間過長、勞動強度加重、心理壓力過大導致精疲力竭,甚至引起身體潛藏的疾病急速惡化,繼而出現致命的癥狀。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過勞死”的發病率正在逐年增加。
4月12日~13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和央視資訊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實施了一項調查,在接受調查的1218人中,每天工作不足8小時的人占34.4%,而工作時間在8小時以上的人占65.6%。其中,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的人已經超過20%。
在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工作的劉小姐可以算是一個典型的工作狂了。她告訴記者,春節前自己曾經連續1個月出差在外,每天加班到清晨兩點。除夕前一天的晚上,甚至是熬了一個通宵,年三十中午到北京后,繼續回公司工作。“那段時間,只要我一閉眼,滿腦子就是EXCEL表格。家人和朋友都擔心我快要崩潰了。”
究竟是什么因素在支撐著人們如此賣命地工作呢?
調查發現,82%的人選擇了每天工作15小時以上,惟一條件是“獎金如果足夠高”。尤其在20~40歲的人中,這種想法相當普遍。
出租車司機張師傅的工作時間從早上7時開始,到晚上10時多結束。忙一個月下來也就能掙2000元左右。“我們很多人都沒有醫療保險,現在雖說是辛苦點,趁著年輕怎么也得為以后看病攢點錢吧?”
“收入比不上老婆是件很沒面子的事。”在某媒體工作的卓先生向記者說出了他的尷尬。為了能掙得比老婆多,工作之余他還在另一家報社兼職。除了家庭的壓力,對理想生活的期待是卓先生給自己加的另一種壓力。“我理想的生活當然是既不缺錢又很悠閑的生活,但怎樣才算不缺錢很難說,我的標準是起碼要讓我的家庭、晚年生活和孩子教育都沒有后顧之憂。我離這個目標還遠著呢。”
“加班并不總是痛苦的”,劉小姐說她如此拼命是因為喜歡審計這個工作。“雖然在別人看來,整天對著一堆數字很枯燥,但我卻能從分析數字中找到工作的樂趣和成就感。何況每個項目都要面對很多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東西,很有挑戰性。”
無論是出于什么樣的原因,如此玩命工作是在透支生命。但一些中青年人,似乎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用劉小姐的話說就是“年輕時拿命換錢,歲數大后拿錢換命”。調查數據顯示,75.1%的中青年人對拼命工作甚至“過勞死”的人表示理解,只有18%的人認為“這種健康風險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目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產業結構調整,就業結構改變,這些都要求人們必須盡快地適應現實生活。中青年人處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主流位置,受這些問題的影響更多。上海社科院最新的調查數據表明,北京知識分子平均壽命已從10年前的59歲降到調查時的53歲。
“造成‘過勞死’現象最關鍵的原因是他們不關注自己的身體變化,沒有定期維護自己的健康。”佰眾體檢中心的健康管理部主任鮑學娟醫生告訴記者,很多疾病都是在慢慢侵蝕、消耗身體的機能,如果不細心觀察和定期體檢,這些變化很難被發現,一旦發作,后果會很嚴重。
針對越來越多年輕人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鮑學娟醫生提醒:生活不規律,經常熬夜、吃夜宵并且早上賴床會造成胃酸分泌過多,嚴重損害腸胃健康,這是身體健康的隱形殺手;盡量自己做飯,避免不規律的飲食,少參與應酬性的宴會和晚會,因為宴會上的食物偏辣、偏油膩,還有過多的食物添加劑和煙酒都對胃有很大的傷害;不要對自己要求太苛刻,要及時消除工作中的焦慮、強迫心理。周末一定要休息,多去野外郊游,使身心得到徹底放松,才能愉快地面對每天的工作和生活。
國民身體素質是國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公認的社會進步指標。中青年人的身體亞健康狀況及“過勞死”現象不容忽視,相關部門應從制度設置、社會保障等方面采取積極的防范措施,全面提升國民身體素質。
本報記者 成梅
責任編輯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