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近年來,連續多年被評為青島市水產狀元鎮的城陽區紅島街道在控制保護中求發展,保持了原始的漁村風貌,同時他們立足自身特色不失時機地發展濱海旅游,以節會推品牌,以品牌帶產業,把小小的紅島蛤蜊一舉做成了旅游大產業。 紅島是膠州灣內第一大島,與青島、黃島隔
岸相望,呈三足鼎立之勢,島上松濤如浪,島邊碧海連天,美麗的海島上生生不息地繁衍著勤勞、勇敢、豪爽的人民,山不高但靈氣非凡,海不深卻有龍的傳說,形成了凝重濃厚的海島文化。古代將相帝王多次至此,無不為海島的美麗所折服。秦始皇巡游至此尋長生不老藥,漢武帝也曾至此吟詩一首:“一衣帶水連雙山,綠樹成蔭桃花艷,神仙樂居此寶地,不知仙間是人間”。紅島街道至今一直保持著原有的漁村自然景觀。 紅島作為青島多年的水產狀元鎮,水產品年產量達到158502噸,全街道擁有灘涂面積7萬余畝,漁船1200余艘,蛤蜊養殖面積5萬畝,產量104072噸,紫菜養殖面積10000畝,海參養殖面積1000余畝。近年來,紅島街道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招商引資成效明顯,青島寶依特GMP生物制藥、亞洲最大的水產品加工基地香港太平洋恩利等大項目相繼落戶紅島。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保護控制下,紅島街道落實科學發展觀,保持了傳統漁村美麗的自然風貌,并以此為依托,深入挖掘紅島小海鮮資源,大力發展濱海旅游業,先后開發建設了紅島休閑漁村、趕海觀光園、黃瀾海韻苑、東海漁村和青云宮五大旅游景區,并在2004年“五一”黃金周期間成功舉辦了首屆青島紅島蛤蜊節,接待游客7萬余人,走出了一條“依托資源優勢——發展特色旅游——加快經濟發展”的科學發展道路。“吃紅島海鮮,住海島漁村”已成為膾炙人口的青島特色旅游品牌。“蛤蜊節”的成功舉辦,為當地經濟注入的新的增長動力,街道年水產品出口總量28740噸,出品創匯達6300萬美元,形成了以紅福、浩源、珍珍、金貝等水產企業為骨干的水產品加工支柱產業并不斷發展壯大。更重要的是通過舉辦蛤蜊節開拓了當地群眾的思路,轉變了他們的思想觀念,街道勞動力逐漸從海上向二、三產業發展,目前全街道餐飲飯店100余家,批發零售業200余家,大小水產加工企業40余家,二、三產業吸納社會勞動力萬余人, 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增收。2005年紅島街道不斷豐富旅游內容,形成以休閑漁業、漁家民俗、娛樂為主線的特色旅游,使紅島成為好友聚會、周末度假、體驗漁家民俗的首選之地,紅島被推薦為山東省農業生態旅游示范點。 (本報記者錢卓通訊員魏東趙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