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周一 |

|
周日 |

|
湯曉花在接受記者采訪 |

|
周一上午車流浩蕩 |
每到周一,島城各大醫院里就像趕大集一樣,各科門診都會出現病人擠破頭的“看病難”一幕。而僅僅一天之隔的星期日,島城各大醫院門診幾乎每周都冷冷清清,患者少醫生也少。
為什么周日和周一會出現如此閑忙不均?為什么明明絕大多數人有空閑時間來看病的雙休日卻遭遇冷落呢?本報記者深入醫院、患者以及相關領域進行了調查。
雙休日門可羅雀星期一人滿為患
3月27日(周日)下午,記者來到市立醫院三樓內科門診大廳,看到偌大的候診室里只有1個患者坐著看報紙,走廊里各科室門前一共只有三人候診。整個大廳顯得格外冷清。
周一上午9點,記者再次來到這里,卻看到二三十名患者及家屬緊圍著導醫臺焦急地問這問那,個別心急的患者還試圖沖破護士的阻攔往里沖。不到兩米寬的導醫臺加派4名護士“把守”,護士們還是忙得汗流滿面。此外四五十人的候診席上也坐滿了等待就醫的患者及其家屬。
同樣在周一上午的八點半至十點半,青醫附院,汽車把本來就比較有限的場地擠滿,光疏導車輛人員就得七八個,車難進出,停車更難。患者張先生向記者埋怨說,開車過來本來只想咨詢一下心內科的疾病,沒想到圍著青醫的門診大樓轉了3圈才勉強找到個小空當停下車,又排了將近兩小時隊才見到醫生。
病人多了,醫生也頭痛。401心內科的孫強大夫無奈地對記者說:“我已經連續看了十幾個病號,腦子都發脹了。”
來自醫院自身的統計數字也印證了這一現象。記者從青醫附院門診部了解到,3月14日(星期一)的就診人數為4617人,周二4385人,周三3779人,而周六周日都只有將近1900人;市立醫院的有關工作人員也告訴記者,周六周日的就診人數居然達不到周一至周五的一半;401醫院周一病人日均流量在800人至1000人之間,而雙休日兩天病人日均流量僅為300多。
九成市民表示愿雙休日看病
為什么在周一和雙休日反差如此大,難道市民不喜歡雙休日看病嗎?記者分別在青醫附院、市立醫院、401醫院和海慈醫院調查了80位患者和市民。
問題一:你一般在什么時間看病?
調查結果顯示,有75%的患者選擇在周一至周五到醫院就診,只有25%的患者表示什么時候病了什么時候就診,就是這些人中也有近五成的人表示,要是患了大病還是得選擇周一至周五到大醫院找專家就診。
問題二:你為何不選擇時間寬裕的雙休日來看病?
“雙休日醫院沒有好大夫”是90%的被調查者不選擇雙休日來看病的最主要原因。而70%的被調查者受“醫生雙休日也休息”的看法的影響。以往計劃經濟時期,醫院周六周日醫生很少,病人有病必須等周一到周五看,長此以往在患者心中形成了“雙休日找不到好醫生”的根深蒂固的觀念。另外30%則是考慮到由于長期以來雙休日到醫院看病的市民很少,醫院為了適應這一現狀也不得不調整專家的分配,在周一至周五病人較多時投入的專家力量比較強,周六周日弱。
還有10%的患者之所以不選擇雙休日就醫,是算了“經濟賬”。外地來青患者和一些工薪階層表示,希望當天就能把病看完。而病人如果雙休日來,還得等兩天才有好醫生或者能做手術。
問題三:如果醫院雙休日也像周一一樣安排醫生,你愿意來看病嗎?
90%的被調查表示,如果醫院雙休日是和平常工作日一樣安排專家和配置其他醫療資源,他們當然愿意雙休日來從容地看病。市民希望增加周六周日專家的數量,希望有資深專家在節假日和周六周日坐診,真正實現“無節假日門診”。
醫院“用力不均” 雙休日專家少
問卷調查顯示,“雙休日沒有好醫生”、“雙休日醫療力量不如周一”讓90%的人放棄了雙休日看病。那么,島城各大醫院雙休日的醫療力量到底怎么樣?記者調查發現,由于種種原因,醫院雙休日的醫療力量的確不如平常工作日,專家較少或干脆沒有。
在青醫附院的門診大廳里,掛在醒目位置的專家出診時間一覽表上顯示:心內科專家周一有10人,周二6人,雙休日沒有人;普外科周一7人,周日只有上午1人坐診;神經內科、消化內科、呼吸內科等患者人數比較集中的其他幾個主要科室大致情況也是如此。所有科室都沒有安排資深專家在周日接診。
同樣,記者從《401醫院普通、專家門診出診一覽表》了解到,30個科室、門診中,僅有7個科室在雙休日上午有專家坐診。醫療資源配置遠遠不如平常的工作日。據401內分泌科王軍醫師介紹,一些特別的化驗檢查,像胰島功能、甲狀腺功能、性腺功能檢查只在周一至周五才可以做,雙休日只做一些常規檢查,像B超、心電圖、磁共振等,由于做檢查需要空腹,所以上午人較多,下午多是來取結果的,雙休日只有上午班,所以少有人雙休日來做檢查。
不均衡的醫療資源分配也的確“傷”了一些雙休日前來就醫的市民。最為難的當數上班族。由于工作節奏緊,除非是重大疾病或需要急救,他們不便也不愿在上班時間請假。在圖書館工作的小周說起這個問題就顯得很無奈:“我每天工作八小時,醫生上班時我也上班,我放假時醫生也放假了,所以只能星期六、星期日去看病,可雙休日醫院有些科室不是沒有人就是沒有好專家,你說急人不急人?”
青島盛情進出口公司的湯曉花告訴記者,她曾經在雙休日來醫院就診,但發現做CT要等到下周一才能取到片子。“來回折騰很麻煩”,所以為了節省時間,她只好選擇工作日來就診。她還告訴記者,一次她帶奶奶去醫院看白內障,費了很大勁才找到眼科門診,卻發現眼科專家雙休日休息,只能再把行動不便的奶奶架回去。
市民楊先生的遭遇更令人苦笑不得。他患了感冒去醫院就診,卻“莫名其妙”地被醫護人員領到了婦科,由婦科的一位女醫生接診治療,并在婦科診療中心做了相關的血檢。理由只是因為“內科星期天沒有醫生值班,婦科醫生也能看感冒這樣的小病”。
一些老人和孩子假期就醫同樣深感不便。吳小姐的老母親患有高血壓,走路不利索,上醫院必須有人陪,可吳小姐是老師,只有公休日才能抽出時間,可這時醫院只部分地開放門診。而小孩子平時要上學,假日里看病才不會耽誤學業。
方便患者來就診 呼喚“雙休日醫院”
既然,廣大市民呼吁醫院加強雙休日醫療力量。那么,記者又從市民、醫院以及其他相關行業對雙休日醫院的可行性進行了調查,發現“雙休日醫院”理當快些“亮相”。
首先,市民雙休日來看病可以避開醫院看病的高峰,很好地接受醫療服務。孫強醫生告訴記者,在雙休日看病,由于人少,患者多受到超值服務,寬松的診斷時間,他可以對每位患者進行更仔細、更徹底的詢問與檢查。
在401心內科,記者也做了一個統計,從周一到周五的工作日期間,由于前來就診的患者很多,所以平均占用醫生時間至多為8分鐘。而雙休日前來就診的患者平均被診斷時間約為19分鐘。這樣,增加了和醫生交流的時間,醫生和患者都比較從容,對于疾病的治療比較有利。而且避開就診高峰,還能讓病人的隱私得到有效的保護。其次,利用休息日來看病,不耽誤工作,也不需要和單位請假,而且還不影響收入。這對那些上班族來說,雙休日來看病是非常好的選擇。市民湯曉花說:“雙休日時間充足就有機會去多家醫院,聽聽各個大夫誰說的更有道理,選擇范圍可能會較廣一些。”
即使連不上班的老年人也愿意雙休日來看病。家住東海路的張大爺坦誠地對記者說:“雙休日孩子可以陪我看病,什么事都會問得更全一些,我也不用上上下下這么累。”
此外,市民雙休日來看病坐車、停車方便。
最后,節假日時人們諸事繁多,往往會出現“休而不閑、休而不空”暴食暴飲等情況,從而導致“假日綜合征”,這時就亟須送醫院救治。
其實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醫院開始從“以醫院為中心”改變為“以病人為中心”。醫院也知道市民希望加強雙休日醫療力量的情況。而且青醫附院、市立醫院這些醫院也曾經一度打造過“雙休日醫院”,安排和平常工作日一樣的專家。
但由于宣傳等方面的原因,市民沒有及時了解這一變化,依然不選擇雙休日看病。與其雙休日閑置醫療力量,還不如充實市民看病多的工作日。于是,醫院又再次削弱雙休日醫療力量。就這樣造成醫院醫療配置與市民需要“不合拍”。
知情醫生坦誠地對記者說:“醫院也無奈呀。現在都講經濟效益,醫院也是這樣。雙休日病人少,開放‘大門診’后,水電費、儀器損耗費、醫生加班費,再加上別的費用,收入根本就不夠開銷。”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只要市民雙休日能夠“賞光”去看病,醫院也愿意通過調班輪休等方式,加強雙休日的醫療力量,為市民提供便利。
醫患“合拍”共唱“和諧”
目前,我國正在深化醫療制度改革,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的醫院將會面臨更大的挑戰和競爭。現在每年有一百多個休息日,“雙休日經濟”成為各行各業關注的亮點。
一方面,市民希望雙休日去醫院看病,但又擔心醫院雙休日的醫療力量弱,得不到高質量的醫療服務;另一方面,醫院也愿意打造雙休日醫院,但又擔心市民不“買賬”,造成資源浪費。如何做好假日服務,既滿足患者的就醫需求,也保證醫院自身的運營效益,是醫院當前面臨的重要課題。這需要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完善的過程。
其實,雙方都各“向前走一步”,醫院主動加強雙休日醫療力量,而市民也不妨雙休日去看看病。這樣,“雙休日醫院”自然就形成了。
雙休日藥店兩個效益好
在順應市場需要,島城的“雙休日藥店”就是很好的例子。
青島市豐碩堂醫藥連鎖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洪義告訴記者,最初島城的藥店也沒有意識到雙休日巨大的市場。后來,隨著經營發展,逐漸發現越到雙休日來買藥的市民越多。于是各家藥店就開始重視雙休日營業。如今,雙休日已經成了藥店經營的重頭,不管是投放的藥品數量還是銷售人員都是平常的兩倍。而利潤也比平常增加30%。
“雙休日藥店不僅可以滿足老百姓買藥需求,而且還能讓我們自己收到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呀。”張洪義笑著說:“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