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靖國神社到底是個什么地方呢?里面到底供奉著什么人呢?為什么日本政要寧可冒天下之大不韙也要參拜靖國神社呢?
1869年(明治二年)6月29日,為了給在明
治維新內戰(戊辰戰爭)中為輔佐天皇而死去的3000多官兵“招魂”,日本明治政府在東京都千代田區九段北設立了“東京招魂社”。1879年(明治十二年)6月“東京招魂社”正式改名為靖國神社。“靖國”是“鎮護國家”的意思。因此,靖國神社不同于一般的神社,是專門祭祀死在戰場上的軍人的神社,它在日本大大小小8萬多個神社中有著獨特的地位。
靖國神社修建之初與其他神社在性質上沒有什么不同,但隨著日本不斷對外侵略擴張,特別是20世紀30年代法西斯勢力的急劇膨脹和大規模的對外侵略戰爭,靖國神社被一小撮法西斯軍國主義分子用來作為愚弄和籠絡國民感情的工具,靖國神社逐漸取得了國家神社的顯赫地位,變成由國家護持(管理)的、“超宗教”的祭祀活動的場所。靖國神社既是國家宗教設施,也是軍事設施,它從一開始就與軍隊和軍國主義有著密不可分的特殊關系,并一直由陸軍省和海軍省負責管轄(其他神社均由內務省管轄)。
靖國神社占地近10萬平方米,成長條形。這個神社有圍墻與外界相隔,中間被一條小路阻斷為前后兩部分。院前南端入口處聳立著一座青銅制的高25米、長34米的大牌坊(“鳥居”),走不遠便是近代日本陸軍創始人之一大村益次郎的雕像。后院有拜殿等主建筑。前后院之間的路旁有一對30年代建的展示帝國軍人“武功偉業”的石塔,上有表現“皇運進展”、“鏖戰奮進”的浮雕,16面浮雕中有10面與侵華戰爭有關,又是“奉天入城”、又是“占領南京”,令中國人不堪入目。在院內的東側還有個陳列館,稱“游就館”,以前主要陳列從各國掠奪來的戰利品,炫耀“皇軍”的“赫赫戰功”。如今展出的多為戰死者的遺物,其中有前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的軍禮服和“神風突擊隊”隊員的遺書等。“游就館”外的空地上擺放著火炮、魚雷等,此外,還有悼念在戰爭中殉職的戰馬、軍犬和軍鴿的慰靈碑。
靖國神社中有一座被稱為靈璽簿奉安殿的大殿。它建于昭和47年,供奉有明治維新以來250萬軍人的靈位,包括日本歷次對外侵略戰爭中死亡的軍人的靈位。其中,有戊辰戰爭中陣亡的將士,有為創建新政權而死于“佐賀之亂”、“西南戰爭”等日本國內動亂的人士,但更多的是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侵華戰爭、太平洋戰爭等侵略戰爭中陣亡的軍人。據統計,靖國神社里供奉的靈位中有80%以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喪生的。靖國神社供奉有日本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如橋本左內、吉田松陰、坂本龍馬、高杉晉作等人的靈位,同時也供奉了一些不僅在日本歷史上、而且在人類歷史上也可算作惡貫滿盈、臭名昭著的人物。
1978年10月17日,靖國神社舉行例行“秋祭”時,正式把14名甲級戰犯的靈位放進了靖國神社。這14名甲級戰犯分別是:侵蘇戰爭、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的主要決策者之一東條英機;竊取同盟國各國軍事和經濟情報的間諜頭目、策劃偽滿洲國的首要分子土肥原賢二;南京大屠殺首惡罪犯松井石根;太平洋戰爭的主要策劃者之一木村兵太郎;以及廣田弘毅、板垣征四郎、武藤章。另外,還有被押期間因病死去的甲級戰犯松岡洋右、永野修身;有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白鳥敏夫、平沼騏一郎、小磯國昭、梅津美治郎;還有被判處有期徒刑20年的東鄉茂德。他們均犯有破壞和平罪、違反戰爭法規慣例及違反人道罪,是雙手沾滿了亞洲人民鮮血的劊子手。另外,在甲午戰爭后侵略臺灣戰爭中死去的北白川親王和侵華戰爭中死于內蒙古的北白川宮永久的靈位也于1959年10月被安放了進去。這些人以及原先就祭祀在靖國神社的乙級、丙級戰犯,合計1000余人。
很顯然,靖國神社不是普通的追悼亡靈的祭祀場所,而是日本一些極右人士企圖為戰爭罪犯張目、為軍國主義借尸還魂的封神壇。
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