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造車,不遺余力地做一個精品;日本人造車,精打細算作一個商品”,在業內里一直有這樣的一句話。
但業內人士認為全力的成本控制只是眾多造車哲學中的一種。在競爭不斷升級的中國市場,不同層面的消費群體正在迅速壯大,注重品質和品位的車型相信將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推崇。
這種說法近日得
到了理論上的支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楊建龍博士的在不久前召開的“中國轎車市場發展趨勢”研討會上談到:“很多經濟發展的規律是超越國界,甚至是跨越世紀的。在上一個世紀演練過一次的場景,過了半一個世紀會再一次在中國演練,我們感覺到大的客觀性和不為人意志為轉移的規律性。在深化理解中國汽車市場的時候,我們認為這個基本的規律和趨勢也是能夠看到的。”
收入增長對改變車型的需求
楊博士通過對發達國家汽車工業發展歷程的研究和對國內汽車市場發展趨勢的研判,得出結論:在汽車文明眼前,中國人的消費偏好和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消費偏好是一樣的。當中國人和美國人、德國人、日本人有了同樣多錢的時候,他們對汽車的需求跟那些國家一樣,甚至比他們還要高。這些都是從實際的數據中統計出來的,沒有任何人為添加。
楊博士就此談到了收入增長對改變車型的需求:未來20年中國收入分布的情況,以及收入分布導致汽車保有量的情況——從2000年到2020年保有量在快速的膨脹,汽車的主力保有群體他們的收入水平在發生變化。想一想我每年掙1萬的時候我買什么車,當我每年掙4、5萬的時候我買什么車,所以收入的增長會改變轎車需求的變化,而且檔次穩步提高,這是必然的結果。會以兩種方式體現,一個是用越來越高檔的車,第二是第二輛車和第三輛車的需求。特別講到SUV多功能車,有些人說中國人不能消費這類車,我說不是不能消費,而是沒到那個時候。這一點中國人和美國人和其他國家的人不會有什么大的差別。
“我們相信這幾個趨勢大家應該能夠達成共識,家用轎車是主要的力量,中檔轎車對中國轎車工業增長拉動作用逐步加強,而經濟型轎車要求增長的重要將在未來某一個時期逐漸下降。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對轎車需求的拉動力量將不斷增強。說到收入水平我想說,在正常的經濟發展中,中國連續20年居民收入人均水平只漲不跌,除非發生巨大的戰亂,才能打亂這個穩步增長趨勢。在穩步增長不發生改變的時候,由它所決定的消費結構升級的步伐就不會被打亂,而且這種升級步伐是會加快的。”
中國消費者的偏好和國際發展趨勢一致
中國汽車商務網的張智在研討會上說,“我特欣賞奧迪旅行款3.0四驅,40多萬。這種市場肯定是小市場,不會太大。就看廠家對市場的認識。你一定要看你的產品對的消費對象,只要是個人經濟性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但對于企業,尤其對于機關,第一位是我們有多少錢買什么樣的車,油不太考慮。我覺得中國市場如果跟歐洲一樣的話,那么以后歐洲什么樣我們就是什么樣,但具體時間會有幾年演變。如果我家里買兩輛車,一定是買一個高爾夫,再買一個SUV。”楊博士解釋說,這種心理過渡是十分自然的,就像目前國內消費者對中高檔車的關注程度非常高一樣,只有經過了中高檔汽車發展階段才能返璞歸真,中國不可能從經濟型的轎車直接進入返璞歸真的階段。
“很多經濟發展的規律是超越國界,甚至是跨越世紀的。在上一個世紀演練過一次的場景,過了半一個世紀會再一次在中國演練,我們感覺到大的客觀性和不為人意志為轉移的規律性。在理解中國汽車市場的時候,我們認為這個基本的規律和趨勢也是能夠看到的。”
“在研究中國轎車市場和中國汽車市場需求的時候,我們看到這個規律又在以新的方式表現出來。我們現在理解中國汽車市場現在和未來的時候,我們要考慮中國的特色,但在此之前首先要考慮跟其他國家相同的東西。把相同東西考慮清楚之后,再考慮不同的。這樣才不至于發生大的偏差。”
“客觀的說,有些我們經常看到相反的情況,側重中國特色。”楊博士舉了一個本來是兩廂,可是為了滿足中國口味改成三廂的車型的例子。“這可能犯了一個基本上的邏輯錯誤,你在理解中國消費者的時候,首先要理解他是轎車消費者,他對汽車的功能、審美、機械性能、價格以及偏好首先是跟其他國際上國家消費者相同的。一些改的四不象的車,中國人看了別扭,外國人也看了別扭。”
看來,在當前競爭不斷升級的中國市場,人們的消費理念已經逐漸成熟起來,注重品質和品味的車型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推崇,這些車將屬于一個正在日益擴大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