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北京3月29日電北京時間29日零時9分,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生8.5級強烈地震,值得慶幸的是,這次海底大地震沒有引發大海嘯。大海嘯的發生與海底地震究竟是什么關系呢?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的研究員劉杰對記者說,去年年底蘇門答臘附近海域發生的8.7級地震
,是全球近40年來最大的地震,最新發生的這次大地震是這種高活動狀態的持續。去年的地震發生在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之間一個名為“安達曼弧”的構造帶上,地震使“安達曼弧”構造帶承擔的部分強大應力分配到了附近地區,從而在較短時間內引發了附近地區的地震活動。這樣的地震活動需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方能逐漸趨向回弱。 此次地震之所以未引發大海嘯,是因為該地震的震源位于東經97.0度、北緯2.2度的海底地表以下約30公里處。地震引起海嘯的條件是地震導致深海海底地表上下劇烈錯動,去年12月的地震雖然與此次地震的震級差不多,但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比上一次深了大約20公里,因此引起的海底地表上下錯動幅度可能比上一次小。據外電報道,澳大利亞方面在這次地震發生后,測到了浪高約25厘米的“微型海嘯”。據此推斷,此次地震確有可能只引起了較小的海底地表錯動,沒有引發大海嘯。此外,這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去年印度洋大地震震源以南約200公里,距離我國更加遙遠,且震級更小,因此不會對我國產生影響。
劉杰認為,去年印度洋大地震后先后發生了7.5級和7.0級余震,震區斷層呈現向北破裂的趨勢。此次地震后發生了5、6級的余震,當地的斷層有向南破裂之勢。由此可見,今后這一地區還存在發生較強余震的可能性。是否還會發生海嘯,還要看這些可能發生的地震引起的海底地表錯動情況如何來判定。
美國專家分析
據新華社洛杉磯3月28日電美國科學家說,這次地震與去年12月26日引發印度洋大海嘯的地震相比,在性質上是一致的,從強度上看也完全足夠引發一次大海嘯。美國伍茲霍爾海洋學研究所華人科學家林踐28日對新華社記者解釋說,這兩次地震都是俯沖斷層地震,也就是印度洋板塊向太平洋板塊下面“鉆”所導致的。而如果是兩個板塊平行滑動導致的平移斷層地震,其強度就小得多,根本不可能引起海嘯。
但是專家們說,兩個不同的特性使28日的大地震沒有引發預期中的大海嘯。
一是這次地震發生的深度不同。專門研究海底地震的林踐說,發生在較淺海水下的大地震更可能引起海水的“攪動效應”,如果地震發生在深海下,就有更多的海水可以“緩沖”,相對危險性也小一些。去年引發大海嘯的地震的震中在海面下10公里左右,而這次大地震的震中可能在海面下30公里左右,即使引發海水波動也不明顯。實際上海水的波動還是存在的,也可以稱為一場“微型海嘯”。
二是這次地震海底和海水的運動不同。加州理工學院地震學家蘇珊·豪格28日說,在某些海底地震中,海底形成巨大的凹陷或裂縫,導致大量海水涌入并形成漩渦,就會引發海嘯。去年引發大海嘯的那次地震屬于這種類型。而此次地震的震中盡管離上次大地震不遠,但科學家已監測到海水是向外涌出的,這就使海嘯的風險減少了許多。科學家猜測,海底可能是在地震中產生凸起,或者即使有凹陷也不大。
日本專家分析
據新華社東京3月29日電29日凌晨在蘇門答臘島海面發生的8.5級地震,沒有像去年年末的大地震一樣引發巨大海嘯,日本專家認為其中至少有三個原因:
一是斷層破裂的方向和上次不同。海嘯的前進方向往往與斷層破裂方向垂直。上次的印度洋大海嘯,斷層破裂由南向北,海嘯則向東和西兩個方向沖去,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加藤照之教授推測,這次斷層破裂方向由西北向東南,因此海嘯向東北和西南方向沖去,上次受害嚴重的地區這次只有很小的海嘯。
二是地震震源處海水淺,因地震涌動的海水量少。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土井惠治副教授認為,從出現斷層的角度來看,震源水域的海水淺,海底平面上下變動小,涌動的海水少,這也可能是沒有發生大海嘯的原因之一。
三是地震釋放的能量下降。根據美國的觀測,這次地震為8.7級,釋放的能量是上次地震的三分之一;而日本氣象廳觀測結果為8.5級,釋放能量僅有上次地震的六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