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創新”、“原創品牌”、“核心競爭力”等一系列詞語被頻頻提起,無疑是對東部地區科學發展亮點的注釋。對于研究經濟的人士來說,可由此看到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脈絡軌跡,以及對未來發展的深遠影響,盡管這種影響也許要在多年后才能看得更清楚。 不創新,發展缺乏后
勁 在上海,從事先進制造業的集團公司———振華港機,憑借20多項領先世界的核心技術,已經連續6年占據全球市場半壁江山;然而,也有一家為蘋果公司加工MP3產品的中國公司,因為缺乏自主創新技術,所獲利潤僅為對方的5%,徒然消耗了大量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
這一正一反兩個案例告訴人們:有了自主創新核心技術,才能在競爭與合作中當“主角”,否則只能跑“龍套”。
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發展就缺乏后勁。東部地區在回眸審視中發現了自己的“致命傷”:全方位的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創新尚未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雄厚的科教實力同產業發展之間缺乏緊密銜接,尚未形成合力。
思路決定出路。東部地區紛紛調整戰略,視線開始向自主創新聚焦。上海確立了科教興市主戰略;廣東提出加速建設科技強省;江蘇要以科技促產業升級;浙江要打造先進制造業;北京要構建國際人才高地……一幅幅美好的藍圖要變成現實,還須付出不懈的努力。
原創性,助推企業發展
“一流企業做標準,二流企業做品牌,三流企業做產品。”與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市場中心主任曾力攀談,對業界流行的這一評判標尺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CDMA強大技術和品牌基礎上,中興通訊去年發布了第一個由中國人提出的全球性數字集群標準———GOTA,并首開中國通信企業向國際知名廠商進行專利授權的先河。這令人振奮的消息背后,是自主研發和核心技術的積累。
在世界制造業大規模向中國內地聚集的幾年中,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一直受到外資垂青,諾基亞龐大的生產線、奔馳的經典品牌等相繼進入園區,但中關村人“原創”情結依舊。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已被寫入中關村未來的發展規劃。
在中關村科技園區,最有資格代表“中國創造”的當屬“中國芯”。從占全球六成市場份額的“星光”多媒體芯片,到被國際廠商大量采購的“方舟”嵌入式微處理器,這里的2000多款“中國芯”全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一組數據令人深思,在經濟發達的上海,企業研發投入占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不到1%,而國際平均水平一般在3%-5%,高技術企業達到10%-20%;韓國和日本花1元錢引進設備和技術,花5元錢消化創新,而我們則是花1元錢引進,花7分錢消化創新。
廣東省委研究室副主任魏建飛坦言,東部有的產業具有相當規模,但過于依賴引進,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企業就容易在國際競爭中受制于人,陷入“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怪圈。
“真正的核心技術、尖端技術是買不到的。”夏新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江蘇高通科技實業有限公司的主打產品是手機,他們有著同樣的體會,要注重引進中的自主開發,以打造核心競爭力。
事實表明,企業有了原創的理念,就能保持生機與活力,就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遺憾的是,這方面還有很多欠缺,還有很多求解的課題。
要實效,優化創新環境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是“種子”,而各級政府對于創新的推動則是“陽光”。如何讓“種子”在“陽光”照耀下早日發芽,這成了東部地區正在探索的課題。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政府應該有所作為。美國硅谷地價昂貴,但企業仍不斷涌入,因為它能提供出色的專業服務、技術設備、研究信息、創業機會、融資渠道等。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專家認為,這方面的經驗可以借鑒。
珠三角曾號稱“世界工廠”,但說到底是跨國公司的車間,賺取的加工費對于跨國公司來說,不過九牛一毛。“世界工廠并不是驕傲的資本。以創造提升制造,這是我們將走的路。”廣州、深圳、東莞等地擁有如此共識,正在推動從“制造”向“創造”的轉變,進一步完善了市區域創新體系。
廈門積極打造“科技”之城,集中資金資助一批產業化前景好的科技項目,推動企業的自主創新,去年全市科技投入3.27億元,用于鼓勵企業實施產業科技工程或建設研發機構等。
在一些地方,政府通過制訂產業政策、創造環境,引領、支持、鼓勵乃至“逼迫”企業走自主創新之路。上海投資1億元建成的公共技術平臺開通后,使有限的科技資源創造了無限的創新可能。江蘇常熟實施名牌戰略,培育品牌經濟,為名牌脫穎而出營造良好環境。
進展是喜人的,但也是初步的。一些地方領導接受采訪時表示,今后要在構建信息、人力資源、科技創業投資服務平臺等方面加大投入,促進資源共享、降低科技創新成本、促進創新要素有效結合。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科技進步,是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關鍵環節。人們期待著,東部地區在自主創新協奏曲中譜出“領先樂章”,繼續發揮對全國的輻射、示范和引領作用。新華社記者李光茹謝登科張云龍(據新華社北京3月27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