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多名海歸派專家在青大醫學院附屬醫院各個科室成了“大拿”。而在市立醫院,五六十名海歸專家把持著主要科室。海慈醫療集團也有十幾名海外留學專家……上個世紀末,島城醫院開始出現強烈的吸收海歸人才勢頭。如今,在島城的醫院里,越來越多年富力強的“海歸派”取代了“土生土長”的老“一把刀”,成了醫院的“
頂梁柱”。讓老百姓看重的“一把刀”帶上了濃濃的洋味。
■求索篇
“海歸”回歸 青睞專業舞臺 院長赴法三顧茅廬求賢才
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院長苗志敏是醫療界有名的“伯樂”,很多海歸都是他親自挖來的。但在挖“千里馬”中最難忘的事情卻是他的一次受挫。
當時,為了挖來一位在國際上小有名氣的基因診斷專業的博士后,他開始出“大房子+大把票子”的優惠條件,而不久對方卻去了北京一家只能為他提供筒子樓的醫院。原因就是對方醫院有著國內一流的學科實驗室。
談起這段經歷,他深有感觸地對記者說:“海歸人才看重的不是房子、票子和車子,能否為他們提供一流的科研平臺和發展空間才是吸引他們回歸的最重要條件。”
2001年,“海歸”張文一加入青醫附院,苗志敏不惜重金更換所有的眼科醫療設備,投資500萬元為眼科添置了玻璃體切割儀、超聲乳化儀、眼底激光、顯微鏡等醫療儀器,并建造了國際一流的眼科手術室。
青島市立醫院心外科主任池一凡也是一位“海歸”,島城心外科最優秀的“尖刀”之一。4年前,為了將這個當時在法國馬賽醫院留學的人才挖來,市立醫院黨委書記、院長孫玉安就上演了一出“三顧茅廬”,在法國考察的時候,三次找到池一凡,發出“英雄帖”。
直到最后在臨回國的前夜,孫玉安和池一凡夫婦一直談到了凌晨3點才做通了他們的工作,將“千里馬”請回了醫院。記者田璐
■思索篇
“海歸派”帶來了什么 為島城帶來頂尖醫術
“這些從海外歸來的專家能讓島城的醫療技術迅速達到世界頂尖水平!泵缰久糇院赖叵蛴浾呓榻B。
曾經留學以色列的青醫附院心胸外科主任徐平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他率先開展國內首例肺動脈瘤移植微創手術、率先在國內施行左室減容術、在一次冠狀動脈搭橋手術中為76歲老人搭起6座“心橋”,創下國內冠狀動脈搭橋最多的歷史記錄。
為醫院帶來效益
市立醫院在2000年成立心外科前,全年僅做13例心外科手術;而池一凡到來后的雷厲風行,使得手術數量直線上升,2003年全年實施了143例手術,僅憑這組數字,新生的市立醫院心外科,就已躋身島城一流心外科行列。
海慈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杜日映第一年就使科室的經濟指標比前一年翻了兩番,整個科室的醫療水平在不到四年的時間里達到了國內一流。
為青島打出名氣
以往遇到一些重病,很多患者都會選擇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醫院治療。而如今,隨著海歸“一把刀“們的崛起,青島醫療水平迅速提高,在山東省乃至全國醫療界都有目共睹。
去年,一位日照心臟病患者慕名到北京阜外心血管病醫院求治,可知名老專家告訴他:“青島有位徐平博士,有他在,膠東半島的心臟病人沒有必要赴京求醫!
■對話篇
“海歸派”坦言 島城厚愛人才
曾經留學澳大利亞的海慈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杜日映說:“我是被海慈醫療集團的誠意所打動才到青島來的!
杜教授1999年來到海慈醫院后,醫院領導首先是為他提供了一套東海路上的150平方米住房,又投資600萬元在醫院建設了國際上一流水準的導管實驗室,并聘任他為醫院的首席主任醫師。杜教授說:“我親身體會到青島市對人才的重視和厚愛,我想將來可能一輩子會留在青島。”
島城主張大力 引進“海歸派”
能夠吸引各類人才創業的城市,才是最有競爭力的城市;能夠使各類人才創業成功的城市,將是綜合實力最強的城市。在最新出臺的《青島市人才隊伍建設“十五”中期評估報告》中,就明確提出大力引進“海歸派”和“外援”。
適應青島市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的需要,青島市將廣開渠道,大力引進海外人才,特別是國際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