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價,是所有精打細算過日子的百姓最關心的一件事。前些年,人們關心的是一斤糧食一斤雞蛋漲多少,現在的話題卻集中到房子這樣的“特大件”上了。3月17日,央行正式上調商業銀行住房信貸利率。這一舉措使人們的目光再次聚焦到“房價”這一熱門話題上。
房價近幾年好像吃了興奮劑,
價格一路狂飚猛漲,許多地方幾年翻一番。據說上海徐匯區的房價已經竄到一平米一萬六千元,陸家嘴更是幾萬一平米。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4年第4季度,35個大中城市中,有9個城市房屋銷售價格漲幅超過10%。其中,青島同比上漲19.8%,南京15.2%,濟南13.7%,杭州13.4%,沈陽12.0%,成都11.4%,寧波11.1%,上海10.4%,重慶10.3%。2004年全年新建商品房平均售價上漲14.4%,遠高于其它各類物價漲幅。回顧近幾年漲價歷程,上海房價自2000年開始上漲,4年翻番。杭州更驚人,3年漲一倍。北京在奧運、中央商務區等概念推動下,連通州、大興等遠郊區房價也近翻番。照這樣看來,全國同時“普漲”已是不爭的事實。漲得多的上海被視為“龍頭”,成了“眾失之的”。
那么,房價為什么會普漲?又為何選在近幾年大漲?
首先,剛剛結束沒幾年的福利分房,使得億萬中國百姓必須從“無產者”轉為自行購房的“有產者”。私人購買力的迅速形成無疑是商品房銷售的最基本條件。而隨著經濟高速發展,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公眾對改善居住條件的渴望也越加迫切,不僅眾多已有舊房者要重新購買、更換更大更舒適的,每年約800萬對結婚新人中也有相當部分需要購房。廣闊的市場空間、強大的需求無疑為房價上揚提供了巨大源動力。
其次,90年代以后職工工資普遍出現較大上調,人們腰包漸鼓,不少家庭都有了余錢。與此同時,“積極儲蓄支援國家建設”不再時興,銀行利率9年8次下調,早成負利率。國家提倡消費拉動內需,投資、保值、增值開始成為議論焦點。但期貨不是一般人“玩”的;炒匯太專業,也沒那么多外匯;股市連續4年走“熊”,至今一撅不振;保險理賠難、業務員高提成,感覺一點不“保險”。買房投資,擁有一筆能“流傳”的不動產成為相當多人的共識。加之銀行1998年起對個人貸款購房實施鼓勵政策,城鎮居民一戶購買多套住房的情況已相當普遍。僅上海市統計局最新抽樣調查,21.7%的上海城鎮家庭已擁有兩套以上房屋,三套以上也達到2%。央行3月18日公布的2005年1季度對全國50個大、中、小城市進行的城鎮儲戶問卷調查結果也顯示,有22%的居民準備在未來三個月購買住房。
此外,“大城市效應”在房價上漲中同樣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比如上海憑借雄厚基礎實力成為中國經濟領頭羊,申辦世博會、承辦APEC峰會等大型活動,使之在國際和地區間地位有了顯著提高;天然優質深水港更使其在貿易航運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而北京本已是首善之區,又乘奧運東風、海淀區IT和高新技術,得到了迅速發展。諸如杭州、天津等許多城市也都有著各自的優勢或優惠政策。各城市興旺繁榮除引來眾多投資、諸多國際著名企業外,當然也吸引了大量“北漂族”、海歸派、留學生、民營企業家和外商。這些新“移民”往往充滿活力,具有較高學歷與收入,為房價上漲做出的“貢獻”著實驚人。
還有,大城市房地產投資的廣闊“錢”景,當然也逃不過商人的眼睛。房地產公司、各式樓盤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的同時,諸如虛假按揭、囤積哄抬樓價、買空賣空制造虛假繁榮等黑幕也被陸續曝光。一些炒房團四面出擊,鉆政策空子,仗著“投資”之名大搞“投機”。一些地方政府更是推波助瀾,勾結商家幫著炒高房價,把生地炒成熟地,把熟地炒成熱地。同時,還在熱炒“概念”,什么經濟圈、商貿圈、花園區、黃金區,等等,造成經濟繁榮景象,增加稅收,制造政績。這種種行為嚴重擾亂了正常樓市和經濟秩序,制造了大量“泡沫”,使人們想起了前幾年狂熱的股市。樓市的風險和危機主要來源于此。
上述諸多交織盤錯的合理與不合理,理性與非理性,合法與不合法的因素,形成“合力”,使房價狂奔,也使各方在樓市是否存在“泡沫”、哪些地區存在“泡沫”、“泡沫”大小等一系列問題上難以形成共識。而上海以其中國第一大都市、“金融中心”、“東方明珠”等身分,在絕對房價和漲價速度上均名列前茅,難怪成為眾矢之的。
面對房價之高、居民難以承受之痛,及客觀存在的炒家、黑幕,高層和各地政府已經予以高度關注,積極著手出臺措施,嚴打炒樓,力圖減緩、遏制樓價無序瘋漲。如上海,將對網上備案房源超過200套、合同撤銷排行榜位列前三名的樓盤展開調查。“富海商務苑”、“耀江花園”等7家樓盤已因涉嫌網上虛構合同被勒令停牌。上海財政局、地稅局也宣布除調整上海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購房貼息外,將對居住不滿一年出售的二手房征收5%營業稅。根據上海經驗,北京市房屋交易信息公示和預售合同網上簽約系統也已正式運行,也將對合同撤銷率過高或惡意退房給予充分曝光,嚴打虛假繁榮、哄抬房價行為。而本次央行上調房貸利率,目的也很明確,就是對市場發出一個信號!相信還會有其它措施陸續出臺。
市場經濟一切應市場說了算。房價可以根據經濟規律、市場需求正常地漲跌。但任何一個負責的國家和政府都不會允許大肆投機、胡亂漲價的行為存在。
盡管中國的政令對市場還有著相當作用,但政府也要考慮穩定大局與各方利益,不能過于指望下“猛藥”。何況,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一些地產商、炒家、機構為利益驅動會聯手“硬扛”,繼續提價將風險轉嫁給消費者。這種博弈的繼續,使房價的走向帶有不小的變數。當前中國股市的“熊”樣,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樓市。人們正拭目以待,寄希望于各級政府駕馭市場經濟能力的提高,能用科學發展觀指導改革與發展,別讓股市的瘋狂與慘跌在樓市上重演。(作者/蔣元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