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000年前,生活在底格里斯河畔的一個人基因發生了變異。但誰也不曾想到,這個變異的基因居然挽救了他的后代。無論是中世紀的可怕瘟疫——黑死病,還是現代讓人談之色變的艾滋病,他的后代都順利地逃過了一劫又一劫。如今,大約10%的歐洲人都攜有這種變異基因,使他們天生就能夠抵抗艾滋病的侵襲。
老祖宗基因變異
這名為后人立下汗馬功勞的老祖宗是美索不達米亞人,生活在距今3000年前的底格里斯河畔。他身上攜帶一種變異的基因,能使他天生就抵抗病毒性傳染病的威脅。
1347年,歐洲第一次暴發了可怕的瘟疫——黑死病。其后300年,在黑死病襲擊過的地方,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人們成群成群地死去。但這位老祖宗的后代卻由于基因發生了變異,逃過了這一劫難。
幾千年過去了,這種變異基因也隨著他后代的婚配開枝散葉。英國利物浦大學的兩位生物學家——克里斯托弗·鄧肯和蘇珊·斯科特發現,目前大約10%的歐洲人都攜有這種變異基因。
天生抵抗艾滋病
科學家將這種變異基因命名為CCR5-delta32。它不僅能抵抗黑死病的侵襲,還能夠抵抗艾滋病病毒。
鄧肯和斯科特在英國《醫學遺傳學雜志》上報告說,CCR5-delta32基因的工作是,抵抗所有病毒性傳染病。當病毒試圖侵襲人體細胞時,這種基因指揮的天然免疫系統就會阻止它們進入白血球。
科學家們還發現,由于艾滋病近年來的肆虐,攜帶CCR5變異基因的人也越來越多。這也正體現了大自然“適者生存”的原則。目前,歐洲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的居民攜帶這種基因的人比例最高,為14%-15%,但地中海地區的人僅有1%。
挑戰傳統觀點
鄧肯和斯科特在報告中指出的不僅是CCR5變異基因抗病毒性傳染病的能力,還提出了一種有悖于傳統觀點的理論,即黑死病并不是淋巴腺鼠疫,而是病毒性出血熱。
20世紀初,歷史學家提出一種觀點,認為黑死病是淋巴腺鼠疫的一種形式,由耶爾森氏桿菌引起。在幾百年的時間里,老鼠和跳蚤將黑死病大規模傳播。
然而鄧肯等人認為,黑死病不是由動物間接傳播的,而是一種直接的傳染病。其表現形式是病毒性出血熱。他們的理由是,如果黑死病是細菌引起的疾病,就不可能被CCR5變異基因所阻攔,因為該基因只能阻擋病毒對人體的攻擊。(完)(新華網特稿
作者 李雯)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