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3》3月17日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正式出版。該報告由社科院財貿所倪鵬飛博士牽頭,南開、清華、北大等著名高校和地方科研院所近百名專家聯合完成,本年度報告對城市綜合競爭力先前的表現指標體系進行優化,增加了綜合資源環境成本節約指標,對200個中國城市的綜合競
爭力進行了計量(暫不包括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前10名的城市依次是上海、深圳、廣州、北京、杭州、寧波、蘇州、無錫、廈門、天津。因此,與前兩年比較,城市競爭力格局也有所變化。
該報告同時對最具綜合競爭力前50名城市的12個分項競爭力進行計量和分析。
其中,人才競爭力列前10位的分別是: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溫州、天津、沈陽、武漢、南京。
資本競爭力列前10名的是上海、北京、深圳、廣州、杭州、天津、成都、南京、大連、武漢。
科技競爭力前10名是:北京、上海、武漢、天津、南京、廣州、西安、深圳、成都、長春。
結構競爭力綜合排名前10名是北京、溫州、長沙、寧波、紹興、廣州、深圳、泉州、廈門、成都。
基礎設施競爭力的前10名是:上海、北京、廣州、深圳、天津、廈門、大連、秦皇島、南京、沈陽。
綜合區位競爭力綜合排名前10名為:上海、北京、廣州、成都、天津、武漢、沈陽、南京、哈爾濱、重慶。
環境競爭力最強的10個城市分別是:深圳、杭州、紹興、無錫、大連、青島、廈門、成都、上海、北京。
文化競爭力排名前10位的城市是:上海、溫州、蘇州、佛山、紹興、重慶、南京、深圳、南昌、南通。
制度競爭力排在前10位的城市是:紹興、寧波、上海、嘉興、蘇州、珠海、廈門、濰坊、佛山、大連。
政府管理競爭力最強的10個城市是:上海、深圳、廈門、杭州、青島、北京、寧波、南昌、佛山、大連。
企業管理競爭力最強的前10個城市是:寧波、深圳、上海、廈門、東莞、長春、溫州、紹興、佛山、杭州。
開放競爭力最強的前10個城市分別是:深圳、東莞、上海、珠海、廈門、青島、大連、北京、惠州、佛山。
報告發現:在東部地區城市繼續保持領先的同時,東北、中部、西部的中心城市競爭力提升的步伐加快,顯示產業轉移和國家實施區域協調發展的政策正在發揮作用;與前兩年相比,長三角城市的競爭力提升更快,長三角又以浙江最快,山東半島地區城市競爭力明顯提升,珠三角地區的城市競爭力有所下降。初步表明以浙江城市為代表的內生、市場和開放相結合的發展模式更具競爭力;城市競爭力相對較強的城市,城市產業集群發展相對較好,尤其東部中小城市,競爭力跨越式提升來源于產業集群的成長,揭示產業集群是實現城市跨越式發展的捷徑。
報告通過對中國城市競爭力規范、精細、大量、艱苦的調查研究、計量研究和案例研究,形成了對中國城市競爭力一些影響因素的現狀傾向性、變化趨勢和規律性的重要發現。這些發現對于有關決策部門了解決定競爭力的關鍵,把握社會經濟運行的脈搏,體察民意,改進工作,制定政策和戰略,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鑒于產業集群在競爭力的源泉性地位和中國城市進入“十一五”的規劃年,報告把產業集群作為2005年度主題。報告首先開發了分析產業集群一套理論框架,制定了識別產業集群的第一個標準,并利用47個樣本城市66個樣本產業的進行大量案例分析和計量檢驗。在對中國280多個城市175個產業的普查式調研的基礎上,報告首次制作了18幅中國產業集群示意地圖。同時做出最重要的年度發現:產業集群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龍脈,即產業集群導致的經濟集群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源泉和發動機;從東北經京津冀、山東半島、蘇滬浙、海峽西岸、廣東特別是珠三角,由產業集群導致城鎮集群和經濟集群,在中國經濟版圖上產生一個萬里綿延、若隱若現的經濟隆起帶,在中西部地區,集群經濟由點向帶發展的趨勢初現端倪。
報告發現:發展產業集群是一條和諧崛起的希望之路。對解決貧困問題、失業問題、三農問題、城鄉差距、區域差距、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產業升級、技術進步等具有多功能作用。本報告在大規模的調查基礎上發現:全國內地288城市的160個城市擁有不同程度的產業集群約數千個,尤以浙江、廣東和福建等省城市的最為明顯;產業集群幾乎存在全部的175個大小行業里,其中在18個產業上具有明顯的聚集。當前中國產業集群主要通過10條道路和20余年的競爭演化而來。當前中國產業集群發展還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報告在對中國24個成功產業集群的經驗進行提煉。
報告發現:我國產業集群發展中的系統缺陷和市場失靈比其他國家更為嚴重,指出政府在促進產業集群發展上的存在十大陷阱。即:無為而治、集而不群、拔苗助長、不堪重負、營養不良、行政分割、質量檸檬、落地無根、抓大放小、重硬輕軟。
報告提出:營造城市產業生態環境的政策框架和十大戰略措施。(1)制定產業集群國家競爭戰略和政策。(2)制定開發區向產業園區轉型的政策。(3)制定以促進產業集群為重心的中小企業政策體系。(4)繼續推進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5)建立以產業集群為重要載體的科技創新體系。(6)制定以促進產業集群為中心的區域政策。(7)制定嚴格制度和政策,禁止產業集群不需要的政府服務。(8)制定以產業環境配套為主體的引資政策體系。(9)制定以促進關聯主要內容的集群政策體系。(10)制定政策措施確保政府的產業集群保護神地位。
報告最后對50個具體城市的競爭力和47個具體城市53個產業的產業集群競爭力進行分析,這對于相關城市分析城市及產業優劣勢,制定“十一五”規劃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