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11日專電(記者李亞杰)"網絡教育應全面導入市場機制,著力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市場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許吃政策的'偏飯',更不允許吃'獨食'"。正在出席全國政協十屆三次會議的席殊委員11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2004年由于政策的因素,正在高速發展的中國網絡教育,首次遭遇了政策
性緊縮。
據了解,2003年全球網絡教育市場高達230億美元,而中國市場僅為12億美元,世界的預言家都在看好無限潛力的中國網絡教育市場。"對于起步僅6年的中國網絡教育,目前正處在發展的關鍵時刻。"席殊委員說,"網絡教育對于我國構建學習型社會、打造全民終身學習平臺、促使高等教育大眾化,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影響。"
席殊委員迫切之情溢于言表,"眾所周知,企業與企業的競爭,乃至國家與國家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而讓更多的國民接受高等教育,是大規模培養競爭人才的最重要途徑。必須從國家競爭戰略的高度認識大力發展網絡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有關資料顯示,每萬人大學生人數美國已達到520人,加拿大580人,韓國571人,我國僅為120人,甚至不如南美的巴西。目前我國適齡青年有1.2億之多,而高等院校僅有1166所,遠遠不能滿足需求。"所以,必須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資源解決供需矛盾。而大力發展網絡教育將成為解決資金、資源失衡等高等教育發展瓶頸的有效手段。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目前230萬接受網絡高等教育的學生,90%以上來自各行各業的在職人員,不存在畢業后就業分配的社會壓力。"
本著做大做強中國網絡教育的初衷,席殊委員對網絡教育的發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議:盡快制定和出臺《網絡教育促進發展綱要》。"網絡教育作為終身學習、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最好實施平臺,面臨著諸多的法律空白和尷尬。在發展初期,需要制訂符合教育發展規律、成人學習規律的優惠政策。迄今為止,所有網絡教育的法律法規,仍停留在主管部門的規章制度階段,遠遠滯后于網絡教育的發展需求。"
網絡教育的政策制度要有持續性、穩定性和可操作性,避免大起大落、忽冷忽熱。"中國的網絡高等教育是受國家政策影響最大的領域之一,政策的刀峰稍一偏轉,就可能有一大批機構無法存活。對于新興行業,政策的制度也應用全新的思路和眼光。網絡教育是大眾化教育,其獨特的運營模式和教學方法與傳統教育方法差異較大,不能完全照搬精英教育的模式,切忌完全用傳統教育的尺度和標準來衡量。"
網絡教育機構應更加開放、創新,著力營造公平競爭環境。"例如,作為網絡教育的社會支撐體系之一的'學習中心',至少應有2至3家以上全國性的學習中心供學校和學生自行選擇,以避免因壟斷而導致的不公平競爭乃至腐敗。"
席殊委員最后表示,在國家投資有限的前提下,教育主管部門應積極鼓勵吸引社會各種資金,特別是民間資金投入網絡高等教育,并努力營造公開、公平、公正的競爭氛圍。只有現在打破壟斷,建立競爭的格局和秩序,中國的網絡教育才能走出"襁褓",在競爭中成長,迎接日益迫近的國際化的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