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13日電(記者
毛磊)青少年迷戀互聯網到上癮的地步,會給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社會安全帶來不良后果和隱患,世界各國目前都在積極尋找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辦法。中國人才研究會超常人才專業委員會理事長賀淑曼教授認為,防戒“網癮”需要采取全方位行動,家庭、學校、社會以及個人都應該積極努力,
共同打造健康和先進的網絡文化空間。
“‘網癮’問題應該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賀淑曼教授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統計,截至2004年6月底,中國互聯網用戶已達8700萬,其中三分之一是學生。北京師范大學的有關問卷調查顯示,中國未成年人有“網癮”者比例達到14.8%。按照這一比例推算,僅北京市中學生對網絡成癮者就高達13.65萬人,而且這一數字還在迅猛增加。
“網癮”也稱互聯網成癮綜合征,其征兆包括每天上網時間超長、有說謊隱瞞上網情況和程度等行為、偷錢或盜用別人賬號上網等。另外,上網成癮的青少年不僅會有視力下降、生物鐘紊亂、神經衰弱等生理特征,還經常表現出逃學、不與人交往、暴躁等反常行為,一些人甚至會滑向犯罪的深淵。“網癮”具體可分為網絡交際癮、網絡色情癮、網絡游戲癮、網絡信息癮和網絡賭博癮等類型。
賀淑曼分析說,“網癮”問題的產生既有主觀也有客觀上的原因。對于性格內向、自制力差、成就感低、在現實生活中郁悶和自卑的青少年來說,互聯網可以讓他們獲得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的東西,比如說尊重、友情和成就感等,青少年因此而不能自拔。客觀原因包括家庭和學校教育的缺陷、制約上網的法制不健全、計算機普及過快而教育娛樂等正面軟件滯后等。
她認為,解決“網癮”問題,首先要立足于從家庭、學校、社會和個人等各個渠道加強防范。比如,家庭可采取把電腦放在家中公開場所、不放在孩子房間,以及規定上網時間和內容等措施。在學校中可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告誡學生不要參與低級的聊天等,進行正向的理想與成才教育引導,同時建設青少年喜聞樂看的網絡內容。社會防范的重點是從源頭上把關,制定出全面有效的法規和管理措施,以控制有害信息的傳入和散發。另外,可以通過強化上網者個人的自我和社會責任感,增強其成才及追求卓越的自我意識,提升青少年網民的自制力。
對那些已經上網成癮的青少年,可以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引導、現身說法、心理輔導和心理治療等辦法,幫助他們戒除“網癮”。賀淑曼結合自己的研究指出,“網癮”是正常人出現的心理問題,學校心理輔導基本理念是培養青少年積極向上的心態,調動他們內心追求卓越的欲望,提升他們的心理免疫力和自制力,從而戰勝自我,拒絕低級誘惑。當青少年能夠從把網絡當玩樂變為把網絡當成發展自我的工具和手段,能控制上網行為和時間,能與人正常交往,那么可以把這些看作是他們已成功戒除了“網癮”的標志。
賀淑曼強調,在“網癮”問題上要避免走入把互聯網“妖魔化”的極端,要充分認識到互聯網給人類帶來的種種好處。她介紹說,北京市共青團市委和中國人才研究會超常人才專業委員會等單位已于最近聯合啟動“網絡行為優化工程”,準備通過半封閉式的“潛能開發訓練班”,對因上網而逃課、輟學的學生進行輔導和教育,不僅幫助他們戒掉“網癮”,還要激發學生們的潛能。“網絡行為優化工程”還計劃同時對家長進行家庭育才培訓,讓素質教育進入家庭,為培養身心健康的網絡時代新人才而努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