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據《經濟日報》報道,同樣是關注大品牌、大項目,但如今青島市關注的重點和過去有了質的區別:過去主要關注大名牌、大項目本身的發展,而現在重點是關注與之相關的整個產業集群縱向和橫向的完善;過去主要關注優惠政策,現在則主要關注生產率和跨公司間的聯系。以名牌企業眾多聞名的青
島,正在通過搭建六大產業集群的平臺,催化增長方式的“蝶變”。 青島為何要實施集群化發展戰略?山東省委副書記、青島市委書記杜世成認為:“企業變大后,要繼續保持領先優勢,集群是最具戰略意義的選擇。城市要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結構也要靠集群。”
“產業集群”的核心是大品牌拉動。立足于已有優勢,青島市委、市政府初步確立了石化、造船、汽車、家電、電子、港口六大優先發展的產業集群。對此,青島市市長夏耕明確要求:“政府一定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走出一條產業規劃與政策協調、與生態環境和諧,市場、企業、政府三者互動的產業集群發展路子。”
青島對六個產業集群進行了詳細規劃,既考慮垂直面,使同一集群相互獨立的不同產業部門間實現上下游的集合,強化產業鏈延伸和相關行業配套的拉力;又考慮水平面,將集群發展所需關聯度較高的其他產業在空間上集中規劃設計,形成集群發展的服務系統。規劃還特別明確了企業和政府的職責。同時,還制定了《鼓勵大企業集群發展的政策》,研究出臺了22條扶持政策和措施為其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
目前,青島的產業集群基本上呈現出三種模式:海爾模式,是典型的名牌疊加型集群,以三洋、愛默生為代表的一大批名牌企業集聚在海爾周圍,形成了一個以家電為核心的完整的產業鏈;即發模式,是非典型的名牌疊加集群,它憑借針織行業的突出實力集聚了眾多國際名牌大公司,形成了面料和服裝兩頭的名牌集群;中船重工模式,是典型的大項目集群,隨著中船重工有關研發機構新增的科研系統集成、大型船用配套總裝能力逐步向青島轉移,一大批配套廠和科研院所積極跟進,其他知名企業也聞訊而來。
為鼓勵更多企業成長為足以成為集群核心的大品牌,從而形成更多產業集群,青島還為企業設計了三步走路徑:第一步,打造品牌;第二步,品牌擴張;第三步,成為集群核心。但他們極力避免出現不具備發展集群條件的企業急于求成,“在自己品牌還沒有形成的時候貿然搞集群,只能吸引來一批低層次的企業參與,結果可能是越集越壞”。
(原載2005年3月3日《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