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淵
●最近,關于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的風聲一直不斷。其背景是,去年以來鐵路運力持續緊張,鐵道部提出了龐大的建設計劃,但原有資金渠道難以滿足供應
●這幾年,鐵路的改革反反復復,至今仍沒有明確的方向。仔細審視其中的問題,其實關鍵就是鐵道部自身的職能沒有發生根本轉變。從這個角度
看,鐵路改革的根本問題只有一個,就是實施徹底政企分離
有段時間不聞改革聲的鐵路,最近似乎又有新動作。
近日,衢(州)常(山)鐵路籌建辦公室透露,首納民資的衢常鐵路已明晰了鐵道部、當地政府、民企三方股權,計劃在今年第二季度開工建設,明年底建成投入運營。
此前,關于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的風聲一直不斷。去年開始,鐵道部嘗試與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簽署了《會談紀要》,希望以“部省合資”模式解決鐵路建設的高額投資難題。而在今年1月召開的全國鐵路工作會議上,鐵道部再次強調,將拓寬融資渠道,積極吸引地方政府、企業、民間、境外等資金參與鐵路建設。
有消息說,今年鐵路基本建設投資規模將超過1000億元。實際上,由于去年以來鐵路運力持續緊張,鐵道部提出了龐大的建設計劃,相應的資金供應將增加一倍以上。但這又帶來了新問題:原有資金渠道難以滿足供應。
顯然,在這種背景下,開放鐵路投資成為當務之急。鐵路方面的說法是,今年將結合鐵路客運專線建設等重點任務,加快建立市場化融資機制,鼓勵、吸引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及境外企業投資鐵路建設。同時,將抓緊研究制訂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有關制度、辦法和措施,為加快推進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創造有利條件。
雖然出發點是解鐵路建設資金的燃眉之急,但投融資體制改革似乎也算是鐵路的改革新動作。
實際上,鐵路的改革反反復復,至今仍沒有明確的方向。自2000年以來,中國的鐵路改革坎坷不停,雖然幾經反復,卻依舊處于“探索”的階段。2000年9月,鐵道部要求所屬各企業推進運輸與多元經營,“企業分設、財務分賬、人員分開”。隨后,各地迅速組建獨立核算的“客運公司”,成為與各鐵路分局平級的路外企業。
這就是著名的“網運分離”。它最終被業內認為是一次不成功的實驗。到2002年下半年,剛剛組建不久的各地客運公司,在組建不足兩年后陸續撤銷,“網運分離”計劃偃旗息鼓。
在“網運分離”畫上頓號后,鐵路改革的政策導向逐步轉向“主輔分離”,即作為鐵路主業,運輸功能將予以保留并積極發展,擴大規模,增產增效。而鐵路系統固有的輔業,如衛生醫院、工程、學校、施工基建單位、造車廠等等將逐步從鐵路系統內部剝離出去,或交給地方政府經營管理、或自負盈虧成為獨立法人企業等等。
現在,鐵路改革又轉向投融資改革。目前看來,這或許是打開鐵路資金瓶頸的最佳方法。但值得注意的背景是,社會資本對參建鐵路頗有顧慮,并鮮有成功先例。
現實的問題是,此前國內試行的一些合資鐵路運營乏力,鐵路部門對車輛、調度的統一管理以及嚴格的限價政策,使得合資鐵路公司能夠掌握的自主權相當有限,再加上國鐵與合資鐵路在營運上的摩擦,如期收回投資已經成為現實難題。
仔細審視其中的問題,其實關鍵就是鐵道部自身的職能沒有發生根本轉變。鐵路系統政企不分,政府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而要想吸收到社會資金,鐵道部首先必須政企分開。目前鐵道部依然用行政命令的方式來支配企業行為,鐵路的運輸資源也基本上由鐵道部用行政命令的方式來配置,民營資本幾乎沒有對自己的資產進行處置的權力。換言之,在現有體制下,他們很難得到什么承諾。
也許,急需資金的鐵路改革必須先解決最根本的體制問題,然后才能求得改革中急需的資金。而接下來關鍵是,鐵路能否真正實現政企分離?
《華東新聞》 (2005年03月01日 第二版)
責任編輯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