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2月21日電(記者丁錫國)告別假期,21日,全國許多地方的學生返回校園,其中不少人的書包中就有需要上交的家庭作業。從山東省濟南市一些小學生的寒假作業看,不僅作業的數量偏多,而且多為不斷重復的“勞動”,難以引起學生興趣。
這個寒假,是7歲的李悅
然(化名)上學后經歷的第一個假期,也是這位小姑娘感覺最不快樂的一個假期。李悅然在濟南市市中區某小學讀一年級,老師為她布置的作業除了一本《寒假作業》外,她每天還必須做50道數學題。盡管簡單的加減法她早已熟練掌握,但為了完成任務,開學時好向老師交差,她只能在父母一遍遍的催促下反反復復地演練。同為一年級學生的劉穎(化名)在濟南市歷下區一所小學就讀,她的家庭作業和李悅然類似。劉穎的父親無可奈何地告訴記者:“對這樣的作業,不光孩子覺著沒有興趣,我們也感覺無聊。就那么幾個數,每天一遍遍地重復,我們給孩子出題時都感到為難。”
據記者調查,這種機械式的家庭作業不僅在低年級的學生中較為普遍,在高年級的學生中同樣存在。不幸的是,在機械式的家庭作業之外,他們還有繁重的作業。濟南市市中區某小學四年級學生王猛(化名)有一個專門記錄家庭作業的小記事本,上面對他的寒假作業是這樣記錄的:1.做《寒假作業》;2.每天一篇摘抄;3.每天一張臨摹;4.6篇日記;5.3篇作文;6.征文3篇。要在21天的假期里完成這么多作業,其辛苦可想而知。王猛對記者說:“放假的時候,一聽老師布置的作業,我就懵了。原來想今年多放鞭炮玩玩,這下子泡湯了。”因為中間隨父母回鄉下老家過春節,有幾天沒有寫作業,回到濟南后,王猛不得不連夜突擊,有三四個晚上寫到10點多鐘。作業繁重,并且“力氣活”居多。譬如近年來在一些小學逐步流行的摘抄作業,老師要求必須先抄一些成語,然后抄一些好句子,其目的可能是為了增加學生的課外閱讀量,但許多好文章運用的成語、留下的好句子并不能達到老師規定的數量標準,為了“達標”,學生們只好先拿來成語詞典,抄一些成語,然后從文章中找幾句或寫景或寫人的所謂好句子湊合。這種督促學生多閱讀的手段最終走向了其反面。
把家庭作業變成只動手不動腦的機械勞動的現象,并非個別,也并非只存在于小學生當中。據山東省濰坊市普通教育教學研究室早些時候公布的一項調查,中學生對家庭作業內容過于機械的問題同樣反映強烈。這份調查顯示,教師布置的作業大多是為了鞏固書本知識,要求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社會生活、發展學生個性、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太少,有72%的學生認為,英語作業主要是背誦單詞和課文;70%的學生認為,數學作業主要是做練習題;56%的學生認為,語文作業主要是摘抄和搜集資料。很少有教師根據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設計一些適合學生完成的家庭作業。
學生的家庭作業,是一個鞏固課堂學習內容的過程,也應當是讓學生從社會和生活中學習的好機會。教育專家認為,青少年對大自然和復雜的人類社會具有天生的好奇心,但由于對書本知識學習的壓力過大,學習變成了學生一種外加的責任和負擔,許多學生被弄得失去了追尋知識和真理的欲望和樂趣,從眼前看,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從長遠看,會影響到創新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