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2月19日專電(記者錢春弦)蓬勃發展多年的中國汽車業,正努力駛過車市的一片低迷,并小心翼翼地駛向"資金鏈"這個產業的最關鍵的"暗礁"。從銀行業、保險業到證券市場,中國汽車業并沒有嗅到春天的氣息。
當業內人士已經開始猜測"誰將是第一個破產者"時,他們都明白對于這個資本密集型的產業而
言,歸根到底"資金鏈"才是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2004年在汽車庫存持續增加、生產能力過剩問題突出、車市一片低迷情況下,虧損的企業增長了15%。中國汽車業的降價潮流開始從"市場策略"演變為生存本能。汽車企業開始大面積透支能量,其中資金鏈的穩定成為關鍵。
北京萬怡融資租賃公司的會計師邱波說,汽車業的資本密集型產業特征是100多年來汽車業殘酷競爭的結論,數以千計的生產商弱肉強食至目前全球僅有10左右家整車生廠商的這一趨勢不可逆轉的。而由于客觀存在的加息壓力和信貸持續緊縮,困擾的已經不僅是民營企業。
當浙江企業家李書福決定投身汽車業時,他宣稱汽車業沒有什么奧妙,只要有錢就能夠買到技術,買到零配件,請到人,設計出好的產品。但當全球性重組的幾大幸存者競相宣稱以百億美元為單位向中國投資時,李書福最初拿出來的1億元和先后投入的20億元顯得如此單薄,特別是在中國有數以百計的李書福,使得分散與零碎成為中國汽車資金鏈的一大特征。
從上世紀末的韓國汽車業危機,到2004年日本三菱汽車危機,矛盾的焦點都在資金上,高度依賴銀行的國內汽車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為之不寒而栗。
業內人士指出,在此情況下,國內多家汽車企業都是謀劃上市,改變企業管理結構。但汽車產業的低迷的原因之一就在持續低迷的國內股市上。更嚴重的是,車市低迷反過來也影響股市,股市低迷再影響著車市。
隨著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中國國有汽車集團均欲籌措資金,以加速搶占國內市場份額及海外擴張,但由于近期股市、車市的持續低迷,導致國內多家汽車集團海外上市計劃被迫推遲或縮減融資規模。
金融市場的不活躍,還通過對消費者的"財富效應"而傳感到車市上。因為汽車保險市場自2003年改革之后競爭加劇的現象尤為突出,繼續導致公司2004上半年相關保費下降。保險業已經調整汽車保險發展策略,紛紛縮小汽車保險業務在所有業務中的比重。
產業分析師林雪松說,中國汽車產業順風破浪已經很長時間,已駛出高度保護封閉的市場,進入全球市場的大海。對所有的企業來說,資金鏈是難以繞過的巨大暗礁,當然這也是中國汽車業"核聚變"的真正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