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泡沫到底存在不存在?在專家學者當中,在政府官員當中,對此問題存在著不同的回答。對于同一問題,有著不同的回答,智者見智,仁者見仁,這應該是很正常的事情。然而,讓人感到吃驚的是,對此問題,開發商的答案卻出奇地一致——地產無泡沫。這就有點讓人奇怪了,那么,開發商的態度為何會如此一致呢?
“地產泡沫不存在”——任志強內心的真實想法?
“房地產不存在泡沫”,這話要是從其他房地產開發商口中說出,我們還很難判斷他所說的到底是真話還是假話。但此話從任志強口中說出,我們就有充分的理由懷疑其不是真話了。
這是因為,任志強,他不僅僅只是一個地產商,同時更是一個研究地產理論的“學者”,在地產圈里,幾乎無人不知。而且,從任志強有關言論和文章中,也可以看出,他在地產理論方面研究的深度,應該已經超過一般的專家學者了。于是我們很難相信,對中國房地產泡沫存在的嚴重性,任志強會沒有一丁點兒的警覺。
地產界人士大都知道,在開發商當中,對土地“招拍掛”頗有責難,甚至稱得上激烈反對的,非任志強莫屬。任志強在2004年8月25日的一篇長文中,曾指出,“招拍掛政策是讓土地平均價格暴漲的根源”。在另一篇文章中,任志強再次強調,“高地價正是此一輪房價高漲的禍根”。
但是,讓人感到奇怪的是,任志強雖然就此問題寫了不少文章,但是他始終閃爍其詞,一直不講或者說在回避
“招拍掛”如何讓“土地平均價格暴漲”,“高地價”又如何漲高“房價”的內在機制。這原因何在?
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任志強認為這一“內在機制”一旦坦陳于眾,那么,“地產泡沫必然存在的判斷”就再也繞不過去了,而這恰恰是包括任志強在內的所有開發商的大忌。故而,任志強對此問題只好閃爍其詞、避而不談。
下面,我們對這一“作用過程”來做一最深入淺出的簡單分析——
任志強所反對的“土地招拍掛”,在供求關系上,最大的特點,一言以蔽之,其實就是“土地供不應求,價高者得”。
不難知道,在“招拍掛”過程中,對于土地的爭奪,在開發商中間,如果存在著欲做“高端、中端、低端”產品的開發商,那必定是欲做“高端產品者”勝出。
于是,樓市總體上越來越呈現出產品高檔化、品牌化,低端產品嚴重不足的產品結構,這也就是近來,為什么一方面出現了大量的空置房,而另一方面又出現了房源供不應求的深層次的根本原因。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消費是分層次的。房屋消費也存在著層次差異,存在著“高端、中端、低端”之分。而且,房屋作為最大宗的商品,房屋消費層次的差異,有時往往比其他商品更加明顯。
房屋消費存在著層次的差異,但房屋的供應卻總是偏向于高端的,必然的結果,只能是房屋整體價格與普通老百姓購買力的日益背離。
而一旦房屋價格與老百姓購買力相背離,即房價收入比明顯比國際標準偏高,則說明此時的地產市場,地產泡沫應該已經是明顯存在了。
對于“土地招拍掛”的負面影響,任志強既然已經有了如此深入的認識,那么在同一“內在機制”下,在“土地招拍掛”抬升“地價”進而抬升“房價”的過程中,“土地招拍掛”也必然導致“地產泡沫”的出現,對于這一問題,難道任志強會一點都沒有意識?
打腫臉充胖子,開發商的必然選擇?
由于房地產企業不同于其他一般企業,其他一般企業往往有許多種產品;而房地產企業的產品,從根本上來講,是單一的,只有一種——那就是房屋。
這就決定了,當房地產企業面臨利潤太小或根本沒有利潤甚至要虧損時,它沒法象其他企業那樣可以通過管理會計學有關貢獻毛益的分析,作出對某一只產品是否停產的決定,對于房地產企業來說,一旦決定其停止房地產開發,其結局就往往只有一個,那就是企業生命的終結。
因此,為了避免企業倒閉的命運,房地產企業面臨利潤太小或者根本沒有利潤甚至要虧本時,它也得苦苦死撐。
這也就是為什么在有些城市,當土地使用權“招拍掛”時,常常會非理性地屢屢拍出,那種讓業外人士、房地產主管部門的官員們、甚至是不動產估價師們都看不懂的“天價”的真正原因。
沒有了土地,也就沒有了房地產開發項目,那么,豈不意味著要坐以待斃了?因此,即便是房地產開發商對房地產銷售價格的預期并不那么看好,即便是這塊土地價格很高,即便是預計到將來很有可能要虧本,但是,只要虧本不是太大,只要虧本不是大到足以使其吃下這個項目后就要立即破產,那么,在手中缺地的狀況下,房地產開發商依然還是得硬著頭皮“吃”下地塊。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在“招拍掛”過程中,對于土地的爭奪,在一樣打算做“高端產品者”中,肯定是那些準備“微利者”、準備“不賺者”或者“虧損者”勝出。
而且,那些準備“微利者”、準備“不賺者”或者“虧損者”硬著頭皮吃下這“天價”的土地后,往往還得“打腫臉充胖子”,說“這個地價不高不高,這個項目利潤大著呢”。
不這樣講,那么,又有哪家銀行肯貸款給你這個鐵定要虧本的項目?又有哪位顧客會前來購買你這個很可能成為爛尾樓的樓盤呢?
為了誘人的利潤,只能把地產泡沫否認到底?
由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在“招拍掛”的條件下,在土地的爭奪中,最終是那些欲做“高端產品”并且準備“不賺”或者“虧損”者最終勝出。
然而,獲得土地并非開發商的最終目的,開發商的最終目的應該是賺得利潤。這一點,所有房地產企業概莫能外。為了保證利潤的獲得,開發商獲取土地后的最大的愿望,就只能是今后房價的上漲。
。ó斎灰恍┎皇匾幘氐拈_發商也可暗中與腐敗的官員勾結采取偷偷增加容積率等方式,來獲取額外的收入,但這額外的收入已不屬于正常的利潤,而應歸類到腐敗的范疇,因此,我們在此不作展開討論。)
希望房價上漲,開發商自然得否認地產泡沫的存在,這樣,才能讓持幣待購者下定決心;才能讓投資者或投機者在房地產市場上“投”得放心;才能讓銀行發放房貸時放得安心。
讓開發商暗暗竊喜的是,至少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內,“中國的房價永遠都不可能走回頭路,只存在漲多少、什么時候漲得快的問題”,這樣的觀點蠃得了許多人的認同。在這種情況下,自然而然,低成本的銀行資金也就源源不斷地注入到了房地產市場。而且,這種情況,就是在宏觀調控的大形勢下,也要繼續著——
據媒體報導:中國工商銀行人士日前透露,到2004年末,房地產貸款從1997年末的443億元增加到5605億元,貸款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的大中城市,其中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江蘇、深圳六家分行占貸款總額的82%。
又據媒體報導:在1月26日召開的上海市金融形勢分析會上,有關負責人指出,2004年,在投資和各項貸款增速明顯回落的背景下,上海市房地產市場繼續呈高位運行態勢,推動上海房地產貸款繼續強勁增長。全市中資金融機構人民幣自營性房地產貸款累計增加1023億元,同比多增204億元,占各項貸款新增額的比例高達76%,其中個人住房貸款累計增加728億元,同比多增106億元,新增個人住房貸款占中長期貸款增量的比例高達48%。
讓開發商樂開懷的是,隨著銀行資金源源不斷地、大量地流入房地產市場,相應地,則是房價的一路上揚。
據國家發改委最近披露,該委與國家統計局對全國三十五個大中城市房地產市場調查顯示,四季度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百分之十點八,土地交易價格上漲一成,全國仍有九城市房價同比漲幅超過百分之十。
而正是這房價的繼續上漲,確保了開發商的利潤、甚至是暴利的獲得。
但是,問題在于,雖然在口頭上、在輿論上,房地產開發商對
“房地產泡沫”的否認已經取得了相當的成功,但這成功,對于房地產市場中現實的“泡沫”卻不能絲毫予以消除,而且,相反,只會使“泡沫”越積越大。
如據媒體報導,最近,抉策地產研究中心對南京市民調查顯示,在受訪的潛在購房者中,有49.3%的人認為 “房價過高,難以承受”;有50.7%的人認為
“房價偏高,勉強可以承受”;而認為南京目前“房價適中”、“偏低”的人群比例為0%。
南京此次調查,房價的認同率是零,也許只是個特例;但在一些城市,絕大多數人都認為房價偏高,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應該說,一些精明的房地產開發商,其實也早就看到了這一點。這就是為什么現在,房價雖然依然還在不斷地上漲,房地產行業2004年依然位居十大暴利行業之首,房地產行業卻還是成了典型的“圍城”——城內的想出去,城外的想進來。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開發商都具備這轉行條件的;也并不是所有的開發商都能洞察這其中的潛在危險的;就是在能夠洞察這潛在危險的開發商中,也并不是所有的開發商在房價依然上漲的情況下,就那么心甘情愿地,早早撤離這利潤依然豐厚的房地產市場的。
這樣,剩下來沒有沖出“圍城”的,加上剛剛沖進“圍城”的,為了要將
“土地成本成功轉嫁”,為了要獲得最終的利潤,別無選擇——只能是異口同聲、出奇一致地否認起地產泡沫來了。
文/ wh001
特約編輯:廣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