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收買路錢”的交通運輸業 以“鐵老大”為首的交通運輸業算是“春節經濟”龍虎榜的魁首。不必說2005年春運全國鐵路將發送旅客1.45億人次、日均發送旅客將高達363萬人次,如此巨量運輸本身就蘊含著巨大的商機,單是20多天的春運價格浮動就會帶來數十億元的一大筆“浮財
”。 每到春運結束,交通部門總要津津樂道他們運送了多少旅客,卻從不公布其營收,所以外間很難知道其具體賺頭。
“指間生錢”的電訊業
以手機載體為代表的電訊業是“春節經濟”的創收新秀。參照2004年的數據可以推測,2005年春節期間的手機短信量很可能超過100億條,短信市場的總營業額在10億元左右,這還不包括價格不菲的語音短信和傳統的電話業務。
“迎送燒錢”的禮品業
以煙酒、保健品為代表的禮品行業正在接管“春節經濟”的錢袋。一項對京、滬、穗三地的節日消費聯合調查顯示,50.4%的被訪者表示,春節期間將購買各種禮物及禮品,其中11.1%的受訪者選擇貴重禮品。
“口中挖錢”的餐飲業
以年夜飯為代表的餐飲業是“春節經濟”傳統的掙錢大戶。市場反饋的信息是,今年的年夜飯生意比往年還要火。
“行走送錢”的旅游業
旅游業從“春節經濟”蛋糕中分得的切塊越來越大。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春節消費大多局限于衣、食。時移事異,如今物質豐富了,人們的收入水平穩步增長,過年的消費方式隨之變化,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利用春節長假旅游、放松。個中的市場“錢景”可窺一斑。徐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