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在老家出現了一個有趣現象:幾乎每個電視頻道都在播放歌舞節目,我家的電視卻在一遍又一遍地播放呂劇傳統戲的光碟。十天八日舍不得買一次肉吃的父母,在春節前花了近400元錢買來這臺VCD播放機。母親說是“專門為過年看呂劇的”。在村里轉轉,幾乎家家戶戶都有VCD播放機,很多家也在播放呂劇傳統戲。
過年期間只有地方戲能給鄉親們帶來快樂!城里人過年可以去影院看電影,去劇院看演出,最起碼也是“貓”在家里看電視。在農村,除了個別經濟實力強的村莊搞搞舞龍、踩高蹺等活動,大部分農民只能通過電視滿足文化需求。電視上的文化大餐林林總總,熱歌辣舞,說學逗唱,內容不可謂不豐富,可那一個個大款、老板,情哥、甜妹形象,有幾個是為農民演的?有幾個節目是在真正了解農民的需求后創作的?
如果把城里人的春節文化食糧比作山珍海味的話,農民的則僅是蘿卜白菜。
農民需要的是貼近他們生活、反映他們心聲的節目。現代歌舞里找不到知音,很多農民便更看重從鄉村走來、充滿鄉音鄉韻的地方戲曲。據筆者了解,無論是離別故土去城里打工的年青人,還是生于斯守于斯的中老年人,幾乎都能從地方戲里找到樂趣。但現在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地方戲傳統劇目多,與時俱進的新戲少。我曾翻過鄰居家的地方戲光碟,全是演了一二十年的老戲。有的地方戲為了迎合年青人的口味,放棄盛行民間的絲竹之音而改用電子樂。在內容上減少了農村題材的節目,拉遠了與農民的距離。
農民渴望文化年。九億農民是個巨大的市場,隨著農民生活的愈加富裕,他們更加追求文化生活,創作現代歌舞的音樂人,無論是從經濟效益的角度,還是社會效益的角度,都應該將更多的目光投向農民。而為農民所喜歡的地方戲,其改革不應該舍本逐末,與其取悅難以拉攏的觀眾群,不如鞏固自己的“根據地”—專心致志地為農民演好戲。這是地方戲的出路,也是農民之福。
□王學文
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