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2月9日電(記者周之江)“我不知道你現在的境況是否好一些,除了為貧困山區的孩子奉獻一份愛心,我們也想為你做點什么。”這是一條從山東省東營市發出的短信,收信人的名字叫徐本禹。
除夕到初一,兩天內,在貴州省大方縣大水鄉大石村過年的徐本禹
,收到數百條短信祝福。這個22歲的山東小伙是華中農業大學2003屆畢業生,而他更為人所熟知的另一個身份則是:2004年度央視10位“感動中國”的人物之一。
2003年,徐本禹考取華中農業大學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的碩士研究生。然而,同年4月16日,徐本禹卻作出了讓所有人大吃一驚的決定:放棄讀研究生的機會,到貴州省大方縣貓場鎮狗吊巖村的巖洞小學支教。
狗吊巖村不通電、不通車,同去的7名學生因水土不服,先后返城。同年8月,送走最后一位同學,徐本禹第一次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孤獨”。“晚上做夢哭了,醒來后發現自己已經淚流滿面。”這個長著一張國字臉、相貌堅毅的年輕人告訴記者說:“好在我還是堅持下來了。”
這是一個地處窮鄉僻壤的小村落,打個電話、寄封信要走18公里山路到鎮上去,手機信號時有時無,短信成為徐本禹與外界聯絡的主要方式。
徐本禹說:“那段時間,我自帶的一點生活費已經用得差不多了,加上胃病折磨,吃不下東西,1.76米的個頭,一下子瘦到不足100斤。那是非常難熬的一段經歷,我開始頻繁地與同學、朋友聯系,每條短信都要看上無數遍。”
2004年7月,徐本禹轉到更為貧窮偏遠的大水鄉大石村大石小學。因為徐本禹覺得,“那里的孩子更需要幫助,更需要老師”。
此時,徐本禹的事跡已漸漸為人們所知,他的境況也得到了改善。他寫信向母校匯報后,華中農業大學捐資8萬元用于大石小學建新校舍。貴州省委書記錢運錄了解此事后作了批示,省和當地政府撥款29萬元,幫助建設校舍。記者來到大石村,看見新校舍正在緊張施工之中。
徐本禹說:“我已經連續兩年沒有回山東聊城老家過年了。說實話,真是想家呀。尤其是母親,她身體不好,偏頭痛已經有好多年了。不過,我慢慢跟老百姓打成了一片,他們對我非常熱情,非常關心。今年的年夜飯,我是在一個學生家里吃的。借放假這幾天空閑,我想去幾個特別偏遠的村民組,走訪一下學生家庭,做些調查工作。初六我們會提前開課,這里的學生學習基礎比較差,我要盡可能地多教一點東西。”
徐本禹不再孤獨,很多素不相識的朋友開始關心、幫助他和他的學校、學生。
62歲的馬若蘭從報上了解到徐本禹的事情后,于2004年11月來到大石小學,呆了一個多月,并用籌措來的資金,資助了100多名貧困學生。
大水鄉黨委書記沈義勇說:“從徐本禹來到大石小學至今,已經有500余名學生得到資助,學生也從120名增加到200名。去年6月,華中農業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到貴州看望徐本禹,并拍了一組照片,發在天涯社區網站,很快就引起了強烈反響。借此機會,我和徐本禹在網站上公布了自己的電話號碼,關心徐本禹的朋友多是通過這一渠道獲知他的手機號碼的。”
徐本禹每天都要收到很多短信,不少是素不相識的朋友發來的。他說:“他們與我聯系,表示要用各種方式支持貧困兒童上學。華中農大專門成立了資助貴州貧困學生的基金,幫助了很多貧困學生。”
徐本禹隨手翻出一條短信:“您好,首先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我剛才寄了一批衣物,是小孩的,下午再寄些成人衣服。”
徐本禹一再表示說:“不是我感動了中國,是太多的好心人感動了我。沒有他們的幫助,我堅持不到今天;沒有他們的幫助,我一個人的力量就太單薄了。”
特約編輯:張慶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