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民以食為天”,中國人在傳統的新春佳節,飯菜更為“講究”。但如何吃得科學,既不失營養,又保證健康,是現代文明社會越來越注重追求的新時尚。 著名中醫藥食療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山西中醫學院教授王世民說,膳食的重要性不僅是能充饑解饞,還能防病治病
,這就是中醫的“食療養生觀”。 據文獻記載,我國古代醫事制度中的醫生就有“食醫”,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營養醫師”。《千金食治》說:“夫為醫者當須先諷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后命藥。藥性剛烈,猶若御兵;兵之猛暴,豈容妄發。”也就是說,即使患了病,醫生也是在查清病因的前提下,首先從營養膳食上著眼,食療無效才用藥物施治。 近年來,國外有個口號是“把藥房變成廚房”,也是強調食療保健的重要性和可能性。王教授認為,我國中醫藥學的飲食養生觀念很值得提倡和發揚。《黃帝內經·臟氣法時論》說,“毒藥攻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意思是藥物為治病攻邪之物,其性偏,五谷雜糧是營養身體必不可缺,肉類、水果、蔬菜是必要的補充劑。 糧食中的五谷雜糧,既有豐富的糖類、蛋白質、脂肪,也有較多的膳食纖維和維生素,用以養生長期攝納,最為妥貼;佐以肉蛋果蔬,更增加了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素,自然有利于身體健康,減少或防止文明病的發生和發展。但也要提醒大家,吃粗糧不是“多多益善”,特別是對消化功能衰退的老年人和胃腸功能尚不健全的小孩,以及有胃腸疾病的青壯年,不宜過多地攝食。薄先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