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即墨市委提出“正視困難、尋求機遇、創新思路、發揮優勢、善于突破、克難而上”的指導思想,主動轉變發展理念,變困難為機遇、化挑戰為動力、集優勢搞突破,堅持發展的信心不動搖、發展的勢頭不減弱、發展的目標不改變,從而實現了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協調發展。全市完成GDP236億元,比上年
增長21%;完成財政總收入18.85億元,可比增長33.3%;出口創匯12億美元,增長29.2%;各項存款余額127.7億元,其中居民儲蓄存款余額92.6億元,分別比年初增長17.5%和13.3%。 展望2005年,即墨市委書記張洪訓說,去年12月7日,青島市委第59次常委(擴大)會議作出了“把即墨作為大青島重要一極加快推進”的戰略決策。這既是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又給我們注入了新的壓力和動力。目前即墨已進入經濟發展的高速增長期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戰略轉型期,只有盡快與大青島全面對接、與大青島一體化發展,才能更好地利用青島的知名度和開放優勢,最大限度地挖掘加快發展的巨大潛力,登上新一輪經濟大發展的制高點。
張洪訓表示:2005年是即墨市加快構建青島重要一極的關鍵一年。我們將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發展第一要務不動搖,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突出重點區域發展、重點項目建設和關系群眾切身利益重要問題的解決,在空間布局、產業支撐、發展環境等方面全方位搞好與大青島的對接融合,主要是抓好“四個不放松”:
一、抓住城市發展和載體建設不放松,實現發展空間的新突破。城市是經濟發展的最大載體。要以建設景觀優美、人居環境優良、經濟承載力強的大青島重要一極為目標,加快與大青島的對接與融合。一是在城市發展規劃上對接大青島。修編城市總體規劃,既要著眼于外延的擴張,又要重視內涵的充實,統籌經濟發展、產業布局和人文環境,增強規劃的科學性、超前性和服務功能,力求總體風格和諧統一,單體設計講究品位,體現時代特色和現代氣息。二是在發展布局上對接大青島。要加快東部旅游度假區與濱海公路的對接,重點突破溫泉,帶動鰲山和田橫兩大組團率先融入大青島;加快龍山辦事處南域與城陽的對接,使該區域盡快發展成為我市高檔針織服裝服飾、電子及電子配件、食品飲料和生物科技等新興產業的重要集聚區;加快西部新經濟區與城陽國家出口加工區的對接,將其建設成為青島制造業發展的新空間和外貿加工出口的重點基地;加快南泉、藍村與城陽、膠州的對接,建設重要的物流中心和新型工業基地。三是在經營管理體制上對接大青島。要進一步轉變和提升城市發展理念,提高城市品位。要建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協調機制,不斷完善城市管理機制,營造整潔、有序、舒適的城市環境。
二、抓住重點項目建設不放松,實現產業集群發展的新突破。產業集群化發展是大企業、品牌企業實現更高層次發展最具戰略意義的選擇,也是一個地區構筑新型經濟體系的戰略選擇。要堅持把大項目的引進建設作為經濟工作的生命線不動搖,緊緊抓住產業集群重點項目的引進和建設,突出抓好82個投資過千萬美元和85個投資過5000萬元的內外資大項目的促進工作,使其盡快開工建設或達產擴產,迅速產生強大的帶動作用。要發揮“中國針織名城”的品牌優勢,全力推進東麗紡織、雙日色織布等大項目的建設,扶持即發、永元、紅領、雪達、瑞和菲瑪女裝等骨干企業和項目盡快做大做強,加快建設國際知名針織紡織服裝品牌的生產基地。全力促進TCL白色家電項目建設和新加坡創新科技、香港旭駿電子、哈工大新同人電子等項目擴充規模,帶動即墨電子及電子配件產業集群進一步膨脹規模,將我市建設成為青島市乃至山東省重要的家電電子產業基地。抓住青島加快發展鰲山灣的機遇,全力促進馬斯特造船項目的審批和開工建設,加快女島新興臨港產業區發展,推動以造船及造船配件產業為重點的港口經濟快速隆起。加快推進正大食品、椰風食品飲料、日辰食品等重點項目建設,努力壯大食品飲料產業集群。同時,要在提高招商引資質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投資強度、提高項目的投入產出效益上狠下功夫,圍繞產業集群發展集中引進和培育一批特色更鮮明、帶動作用更大、發展潛力和競爭力更強的重點項目,使即墨成為大青島新的制造業基地。
三、抓住發揮特色優勢不放松,實現新型產業發展的新突破。特色經濟就是優勢經濟。要發揮即墨獨有的特色經濟優勢和良好條件,加快推進港口、旅游、市場商貿和民營經濟的發展。一是加快發展以造船及造船配件產業為重點的港口經濟,并有針對性地實施產業鏈招商,引進國內外造船配件加工企業和研發機構,把以女島港為中心的東部沿海地區建成擁有10萬居住人口的新興臨港產業區。同時搞好發展戰略研究,加強女島港、鰲山港規劃建設,快速打造現代港口經濟隆起帶。二是加快發展以東部濱海旅游為重點的旅游經濟。要依托即墨東部沿海特別是鰲山灣空間廣闊、水質較好的條件,把旅游業作為東部30萬群眾增收致富的希望來加快發展,及早把即墨東部建成大青島獨具特色的濱海休閑度假區。
四、抓住構建和諧社會不放松,實現優化發展環境的新突破。要把努力構建和諧社會作為提高競爭力、發展生產力、凝聚親和力的重要舉措切實抓緊抓好。大力加強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努力爭創國家衛生城、國家環保模范城和省級園林城;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提高市民素質和城鄉文明程度;繼續深入推進農村勞動力培訓和轉移、農村大病醫療統籌和救助工作,逐步健全養老、失業、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扎實推進全程辦事代理制工作;推行市鎮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全員養老保險和同工同酬,營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環境;認真落實創建“平安即墨”的長效工作機制,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在全市真正形成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安居樂業、和諧相處的良好局面。本報記者宋學智本報通訊員李瑞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