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并購審查 中國是防備重點
2004年12月初,中國最大的個人電腦制造商聯想集團宣布將以17.5億美元并購美國IBM(國際商用機器公司)的全球PC(個人電腦)業務,成為轟動一時的重大經濟新聞。但是,這一本來十分正常的跨國并購卻引發了一場似乎不應有的風波
。
并購受阻的前前后后
一開始,人們對聯想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感興趣主要是后者是美國著名的大公司,在2004年《財富》雜志排名的500家大公司中位居前10名之列。聯想并購IBM業務好像有點“小魚吃大魚”的味道。但是熟悉一些世界大公司事務的人都知道,這一并購顯然是合情合理的“雙贏”經濟活動。
由于個人電腦業務并非主要生產商用電腦的IBM公司的強項,因此,在美國幾大主要個人電腦生產商的激烈競爭和沖擊下,該公司的個人電腦生產可以說是每況愈下,長期虧損。2004年股票價格不斷下跌。聯想就是在IBM個人電腦處于困境之際與其達成收購協議的。IBM公司此時出售弱勢業務有利于揚長避短,優化經營結構。美國反市場壟斷監管部門聯邦貿易委員會也很快批準了這一并購,認為并購不會造成中國公司壟斷市場的后果。
但是,人們的興趣很快轉移到令人始料不及的另外一個問題上去了,因為傳出消息說,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CFIUS)里有人擔心,中國公司并購IBM業務有可能會危及美國的國家安全。正當該委員會為時30天的第一階段正常審查即將于1月29日到期時,美國眾議院中有3名共和黨議員26日聯名向CFIUS主席、財政部長斯諾寫信,以這一并購可能危及美國國家安全為由公開要求繼續調查。據美國媒體報道,委員會已經從1月底開始了為時45天的延期調查。聯想并購活動由此暫停。
據美國方面稱,聯想并購IBM可能會危及美國國家安全的理由主要是并購完成后,中國政府可以利用IBM公司在北卡羅來納州的研發中心竊取美國的商業機密和先進技術,并將這些先進技術用于軍事目的。據說,目前這一研發中心同時為多家美國公司所用,政府的一些技術開發也在這里進行。但是,對于這個擔心或者說是理由,許多美國人不以為然。美國全國對外貿易理事會主席、曾任克林頓政府中主管高科技出口事務的商務部副部長的比爾·賴因施就表示,聯想IBM交易并不涉及機密技術。實際上,個人電腦制造技術已經成了廣泛運用的東西。中國本身已經擁有了這些技術,因此根本就談不上所謂的技術竊取。
跨國并購活動的審查
從聯想并購IBM突起風波可以看到的最明顯一點是,在美國遭遇“9·11”之后,對國家安全問題的考量已經成為無孔不入、無處不在的一只手,它對涉外經濟事務的影響也十分嚴重。而由于美國在高技術方面長期以來對中國政府戒心重重,中國公司在類似事件上也就首當其沖。
負責審查外國投資或者外國并購美國企業是否危及國家安全的CFIUS是1975年成立的。如果有關并購的報告提交上去30天之內,CFIUS不提出異議,即決定不必進行下一步的調查就算批準了該并購計劃。如果發現可能會出現危害美國國家安全的情況,委員會將繼續進行45天的延期調查,然后向美國總統提出報告,以便總統在15天內決定是否暫停或者取消這一并購活動。前后時間總共三個月。 從以前的情況看,多數情況下一旦CFIUS決定對某個外國公司并購案例進行調查,涉案的公司往往立即撤銷原已宣布并購計劃。近十多年來CFIUS的構成和功能不斷得到加強,1993年增加了美國國家科技政策辦公室主任、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和總統經濟政策助理等重要人士。“9·11”事件發生進而成立國土安全部之后,2003年該部部長也成為委員會成員,使該委員會的國家安全的神經緊張到了極點。
目前,CFIUS由財政部長任主席,由包括國防部、國務院、商務部、司法部在內的12個重要政府部門的一把手組成,足見美國對外國兼并美國企業的擔心和戒心。從實際情況看,該委員會并非常設政府機構,只有需要時才舉行相關會議,審查工作也完全是以秘密方式進行。因此,至今財政部一直拒絕對聯想并購IBM的PC業務問題發表任何評論,不直接公布任何相關信息。
從多年情況來看,CFIUS審查外國公司并購美國企業和美國總統阻止這種公司并購的案例是非常少見的。據有關統計,2004年向該委員會申報的相關并購案例近50件,委員會只調查了1件。委員會成立以來的約30年間共收到的申報外國并購案1500多件,委員會總共只全面調查過22件。從近年美國審查和阻止外國并購美國公司的實際情況看,很關鍵的一點是要看對方是什么樣的外國和什么樣的公司。
中國受到更多“關心”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始終是美國CFIUS嚴格防備的重點,在相關案件方面經常得到比別的國家更多的“關心”。
美國CFIUS最近一次進行調查并最終使并購計劃取消的案例就涉及到中國。2003年,美國環球電訊公司經營困難宣布破產,香港和記黃埔和新加坡科技集團通過拍賣共同獲得對重組后的新公司擁有65%控股權。紐約破產法院、英國以及歐盟的市場監管機構均批準了這一交易。但是美國CFIUS內國防部長和聯邦調查局局長卻極力反對這一并購,稱香港和記黃埔公司與中國政府有關,因而可能會使中國政府控制美國政府也使用的環球電訊公司擁有的9.9萬英里長的光纖電纜,從而對美國的國家安全構成威脅。而新加坡科技集團則不構成這種威脅。在委員會決定進行調查后,香港和記黃埔公司被迫很快退出了并購。再比如,至今美國總統下令阻止的外國并購美國公司的案例只有一個,同樣也涉及中國。1990年2月,老布什總統根據CFIUS提供的報告下令禁止將一家生產飛機零件的馬姆科公司出售給中國的計劃,使此并購計劃流產。
目前,聯想并購IBM前景難卜,或許最終還會有理想的結果。包括比爾·賴因施在內的一些人預計,美國政府最終將批準聯想與IBM公司的并購交易。但也有一些人預測,原先的并購計劃將可能被迫進行修改以便獲得美國政府的批準,比如去掉聯想收購IBM公司在北卡羅來納州的研發中心的內容等。目前,聯想公司仍對并購IBM能夠如期進行抱有信心,同時雙方也在密切配合美國政府的調查。
但是,毋庸諱言,從這一普通并購案風波迭起的事實可以看出,中美兩國在技術方面的交流困難不少,因為美國一些人總是對中國的發展保持一種完全不必要的戒心。由此也可預見,雖然中美經濟和貿易關系發展的總體前景不錯,但所面臨的困難也決不容低估。(記者 王振華)
聯想風波凸顯中美關系大勢
2004年12月,中國聯想集團以17.5億美元(12.5億美元的現金加股票并承擔5億美元債務)并購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個人電腦制造業務。這是中國公司在海外最大一筆收購交易。中外媒體廣泛認為,聯想集團收購IBM全球PC業務,是崛起的中國進軍國際電腦市場的一個象征性行動。
從商業角度看,這項并購本身充滿著爭議。IBM個人電腦業務部門3年多來累計虧損高達9.73億美元,聯想與IBM成立的新公司必須應對中美不同企業文化的挑戰,要扭轉IBM的個人電腦業務的持續巨額虧損并不容易。法國巴黎銀行(BNP)金融分析師認為,市場普遍看淡這一交易的前景。
市場反應也印證了這位分析師的判斷。在聯想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的消息披露后,在美國紐約股市,2004年12月8日,IBM股價閉市時上升了0.57%。而在香港股市,12月9日,聯想股價收市報2.55港元,跌0.125元。當該并購因美國擔心“國家安全”問題而暫時受阻后,聯想在香港的股價2005年1月24日逆市急升7.4%,收于2.175港元。這種逆聯想決策者意愿的市場走向著實令聯想尷尬。
安全考量?經濟需要?
盡管市場(投資者)的反應與聯想決策者意愿相左,但是聯想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是“郎有情妾有意”,是一項對雙方都有利的“雙贏”商業行為,而且就市場反應而言,對IBM更有利。美國反市場壟斷監管部門———聯邦貿易委員會很快批準了這一并購,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CFIUS)則擔心,中國聯想集團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的交易有可能違反美國的安全利益,因此要求這項交易在完成之前,必須接受全面審查。
美國有關人士分析,聯想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不僅僅是一筆商業買賣,而是關系到國家安全利益的交易。IBM在北卡羅來納州的研究園區有一座工廠,除研發和生產少量ThinkPad筆記本電腦外,還生產其它高科技產品,其中很可能包括一些用于軍事的保密技術。海外投資委員會擔心,中 國有可能利用該工廠從事間諜活動,竊取相關技術用于軍事領域。
美國信息技術協會資深副總裁羅伯特·科恩認為,IBM的個人電腦多年來就在中國生產,已經根本沒有什么秘密可言。美國政府要對IBM和聯想的交易進行全面審查,其主要意圖可能并不是安全考量,而是經濟需要。聯想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的交易規模很大,美國有許多人不想讓這些技術、業務和工作流往國外,希望能夠把它留下來。要求海外投資委員會展開調查的共和黨議員唐納德·曼祖洛稱,中國政府在聯想集團中持有的少數股份可能使美國面臨國家安全問題,因此美國應當推遲批準聯想集團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的計劃。曼祖洛擔心,中國政府會擴大在聯想集團的持股,獲得控股權,隨后通過大幅降價將美國競爭對手擠出個人電腦市場。果真如此,美國要想獲得電腦技術將不得不求助于中國公司。
冷戰思維陰魂不散
如果沒有節外生枝,聯想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交易應在2005年2月實現。分析人士指出,如今即使這項交易得到美國當局的批準,也不可能在預定的時間內完成。科恩表示,通過審查應該不成問題,如果通不過,受損的不光是聯想和IBM兩家公司,美國在國際上的形象也會受到損害。因為這個調查結果向世界表明,美國又在制造一個新的貿易壁壘,影響商業活動。一位海外投資委員會前官員判斷,委員會最終還是會通過聯想的并購案,因為不批準的“理由不夠充分,交易所涉及的是低科技,而且是很普通的、中國已經擁有的技術”。
其實,美國并不十分在乎它的國際形象,尤其是信奉新保守主義、樂于單邊行動的布什政府更是如此。海外投資委員會此次對IBM和聯想集團的交易進行干涉,不僅僅是這項交易涉及所謂“敏感技術”和“敏感設備”,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這項交易涉及到中國這個非常“敏感國家”。一位美國官員強調,中國過去在挪用技術和技術應用方面的記錄不佳,對美國的國家利益造成潛在的危害,這無疑是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這次采取行動的原因。
國內很多輿論對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介入聯想對IBM個人電腦業務并購感到意外,或迷惑不解。但是,如若將近些年來美國方面制造的一連串案件如“李文和間諜案”、“朗訊竊密案”、“華為侵權案”、“和記黃埔并購環球電訊案”等等聯系起來,就不難看出,美國對中國所謂“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的警覺是美國對華遏制戰略的體現、是美國冷戰思維陰魂不散的體現。
對華遏制戰略未變
布什政府在“9·11”的推動下,高舉反恐旗幟,重塑美國全球戰略。近年來,美國先后發表《四年防務評估報告》、《核態勢評估報告》等8個國家戰略報告,勾勒出以反恐為核心的美國全球戰略概貌,均將中國定義為美國潛在的戰略性威脅力量。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上升為美國面臨的“最大安全挑戰”的背景下,“技術安全已成為美國內外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反恐怖、反擴散、反挑戰,美國在世界范圍內收緊高新技術轉讓當屬必然,而中國更是首當其沖。
“9·11”后,布什政府對中國定位由“戰略競爭者”轉為“建設性合作者”,但是美國對華遏制戰略的實質未變。美國《四年防務評估報告》渲染“亞太地區擁有豐富資源潛力的競爭對手”對美國構成潛在危險;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等報告強調,“不允許任何外國勢力像在冷戰時代一樣具有挑戰美國的力量”。從“巴黎統籌委員會”到“瓦瑟納爾協定”,美國始終不肯把中國從受管制國家名單中剔除,并以“敏感國家”為名,將中國作為美國戰略遏制的頭號對象。
對力求兼顧經濟利益和國家安全的美國決策者來說,中國已經成為發展最快的貿易和投資市場,如在科技領域再獲助力,不僅會削弱美超強競爭力,也將直接威脅美國國家安全。因此,美國一方面口口聲聲要加強與中國的“建設性”交往;另一方面,卻不斷強化對華經濟抑制、出口管制等遏制政策。只要美國的冷戰思維不會改變,美國對華遏制戰略不會改變,中美之間的經貿關系就不會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
(完)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 江涌 )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