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洋海嘯中劫后余生的小王夫婦一直無法擺脫這段夢魘般的經歷帶來的困擾,直到他們接受了一種特殊的治療。
這是一種專門針對心靈的治療,與身體治療不同的是,這種治療靠的不是打針、吃藥,而是貼心的談話和坦誠的溝通。人們稱這種治療為“心理危機干預”。
“從一定程度而言,心理的健康遠比
身體的健康重要得多。”杭州市心理危機干預中心執行主任趙國秋說。杭州市心理危機干預中心成立于2004年5月,是中國第一個由政府創辦的心理衛生機構。
2004年臺風“云娜”在浙江成災后,杭州市心理危機干預中心的心理醫生緊急趕赴災區,11天時間內夜以繼日干預了400多位災民。一個月后回訪,接受過干預的人心理狀態明顯比沒有接受過的好。一個被“云娜”奪走4位親人的小伙子,在接受干預后,很快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并投入到災后重建工作中。
重大災害性事件、文化沖突和社會沖突等都會給人帶來巨大的精神壓力。心理學研究證明,當人們由于自身或外界的變化致使心理失去平衡,而又無法主要依靠自己在較短時間內恢復常態,便會出現心理危機。它主要表現為:思維不清、意志失控、情感紊亂等。
世界衛生組織專家斷言,從現在到21世紀中葉,沒有任何一種災難能像心理危機那樣給人們帶來持續而深刻的痛苦。從疾病發展史來看,人類已進入“心理疾病”時代。
在自然災害多發、社會正處在轉型期的中國,心理危機是十分現實的威脅。“中國人所面臨的心理危機不容忽視。如果沒有恰當的心理疏導,短期的心理危機會演變成長期的精神疾病。”浙江大學心理學系教師楊宏飛這樣告誡道。
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銀行和哈佛大學1993年就已預測:精神神經疾病占中國疾病總負擔的比例,將從上世紀90年代的14.2%上升到2020年的15.5%,在中國疾病總負擔中占到第一位。
事實上,中國人的心理危機治療甚至早在10多年就已開始。中國有據可查的第一例心理危機干預發生在1994年新疆克拉瑪依火災發生后,當時,北大精神衛生研究所的專家對傷亡者家屬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心理干預。
2002年大連“5·7”空難后,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的幾位專家對一些遇難者家屬進行了心理危機干預。離開大連時,不少接受過心靈撫慰的遇難者家屬心情開始回復平靜,而許多拒絕接受心靈撫慰的家屬仍然無法接受現實。
而現在,中國人的心理危機正在得到更大的重視。建立各種官方或民間的心理危機干預機構,在重大災難性事件發生后迅速介入并及時對受害者的心靈進行撫慰和干預,正在成為中國的醫學專家和社會學者關注的話題。相關機構的建立和專門人才的培養等也提上了地方政府部門和主管機構的議事日程。
“當你下山時腿累得發抖,這根拐杖可以助你一臂之力,”趙國秋把心理危機干預比作一根拐杖,“能否有效處理心理危機,已經成為關系到人類健康和社會和諧的新標志。”作為國內第一個由政府創辦的心理衛生機構的負責人,趙國秋的話可以說明,中國社會對心理危機干預的認識已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