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經歷了全國媒體聲討、國家宏觀調控、加息后,溫州炒房團依然活躍。媒體的報道也依然用“溫州炒房團”來吸引眼球。投資熱情和力度并沒有受到打擊。對多數溫州投資者來說,投資房產依然是高回報、低風險的生意;房價依然在漲,相比之下,利息還是那么低;
更關鍵的是,除了房產,依然沒有更好的投資渠道。
其實并不是只有溫州人在炒房,但是,在這個房產投資受到空前關注的時代,它成為了一個代表,一個符號。
四處出擊
從1999年開始,溫州的民間資金就開始進入上海、杭州等地的房地產市場,并開始逐漸形成規模。但溫州購團房出現并引起關注,始于2001年。
2001年8月,第一支火車購房團前往上海。據當時曾參與組織這個看房團的一位溫州媒體人士介紹,這個團共134人,創下了過億元成交額。幾天后,另一支火車購房團前往杭州,當年10月,第一支飛機購房團前往上海。
由此開始,不斷有大巴、火車、飛機購房團從溫州出發,目的地也從最初的上海、杭州,拓展到全國的省會與中心城市、二級城市,甚至縣級城市。東起遼寧大連、西至新疆伊犁,南到?,北達內蒙,都有溫州炒房團的足跡。溫州炒房團所到之處,往往大批量采購,甚至整棟成片購買。
溫州購房團受到猛烈抨擊是后來的事,最初曾頗受各地開發商甚至政府的歡迎,因為他們活躍了當地的房地產市場。
2001,金先生買了上海莘莊名都新城的房子,首付時,售樓先生一看他的身份證便主動說:“先生您是溫州人,可以享受我們折扣優惠的!碑敃r,金先生非常納悶,對方的解釋是:“溫州人買房要特別優惠,會有帶動效應,只要一個溫州人買了,其親朋好友也會陸續來買房!
備受爭議
溫州炒房團到過之后,房價往往出現了明顯上漲。在許多城市,房價的上升超出了當地人的購買力。不少當地人將怨氣出在“溫州炒房團”身上,全國各地的媒體也發起聲討,稱“溫州人炒高異地樓市”。在一些城市,溫州人購房不僅沒有了優待,還遭受抵制。有媒體報道,有的地方樓盤開盤,開發商明確表示不愿賣給溫州人。一時間,溫州炒房團似乎“人人喊打”。
有人認為,把溫州炒房團當作房價上漲的罪魁禍首極不公平。溫州人投資房產,既不違反道德,也不違反法律。他們只是以自己的智慧、眼光賺錢。房產業大腕任志強甚至公開為溫州炒房團平反,并提出,當地政府應該為溫州購房團發獎章。
媒體的空前關注和討伐之聲,一定程度上困擾了溫州的房產投資者。不少投資者表示,溫州炒房團這個詞,本身是對溫州人購房行為的誤解。他們并沒有聯手“炒”高房價,它們只是“購房”,或者說投資房產獲取收益。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溫州炒房團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提高了整個社會的成本,但是,它本身并沒有過錯。尋找投資渠道是資金的本能,而目前,除了房產,幾乎沒有可供民間資金投資的其他對象。
轉為低調
正因為沒有其他投資渠道,盡管受到猛烈抨擊,溫州人并沒有停止或減少投資房產。用一位溫州“資深炒房者”的話說,炒房團只是從地上轉為地下,從集體行動轉為分散小組行動,從聲勢浩大轉為暗流涌動。
媒體不時有消息稱,溫州炒房團從杭州撤退了,又卷土重來了;從上海撤退了,又勢頭更猛地回來了等等。它幾乎成了市場的晴雨表。
其實,溫州炒房團一直在活動,并沒有從哪個城市撤退或再次進攻,只有不同時間段的小小起伏。炒房者依然四處出擊,汽車客運站依然送出一撥撥前去投資購房的溫州人,去上海、杭州的最多,去成都、重慶等城市的也不少。
去年9月份前后,溫州資金還把溫州本地樓市瘋狂炒了一把。自9月中下旬開始,7月、8月處于停滯狀態的溫州房價出現新一輪上漲,一些樓盤的房價硬是在短短一個多月漲了兩三千元。那個時期,溫州人更多在本地炒房,因為當時溫州房價比任何地方都漲得快。
炒房者的隊伍甚至有所擴大,溫州一些中小企業的老板也在這個時期加入。當時,溫州當地中介公司發現,高收益率吸引了不少“新手”加入,其中不乏從事皮革、不銹鋼、鞋、服裝等產品生產的中小企業主,溫州永強一帶的老板更多。這些中小企業主在資金方面有原始積累,可調動的資金都在1000萬元以上,投資規模多為七八套或十來套房子。一些小企業主雖然自己不炒房,但也從企業調度資金,委托給朋友炒房,分享收益。
活躍依舊
2004年的加息也沒有絲毫打擊到溫州炒房團的投資熱情。近段時間,上海一些大盤的銷售現場,溫州人的身影依然是最活躍的。
“仁恒河濱城”推出205套新房,2000多人報名搖號,其中不乏溫州人。一位從事汽車經銷的溫州老板,收集了10余個身份證參加搖號,希望多一些“命中率”。據其介紹,在現場至少有兩三百溫州人。有消息稱,在上海新盤的銷售中,溫州人占了客戶數量的30%或者更多。
溫州人依然活躍在上海和其他城市的樓市。只要有商機,有錢賺,他們就不會放棄投資房產。收益是實實在在的,這對所有的房產投資者都一樣。
除非出現更好的投資渠道,或者房產投資回報大幅降低、風險大幅增加,否則,溫州炒房團就不會平息。 (丁小鶯)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