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月30日電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赴海外投資,但它們在境外的遭遇始終喜憂參半。此間出版的最新一期《環球》雜志刊登題為《中國企業慎走海外擴張路》的文章,介紹了中國企業進行海外擴張時可能遇到的問題。現將該文摘發如下:
好消息 壞消息
2004年,中國企業的海外擴
張著實引起了世人矚目。年終,聯想集團成功收購IBM旗下的個人電腦業務這一大手筆,為2004年中國企業的海外擴張劃上了一個圓滿句號。西方人終于發現,正在發力的中國企業家們正把目光投向全球各個角落:石油、天然氣、各類礦產資源、鋼鐵制造、發電公司以及包括汽車、彩電在內的各類消費品制造。這正像美國媒體所稱的那樣,一些在困境中掙扎的老牌美國公司從聯想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的創舉中感受到中國企業強大的震撼力。
不過,過去的一年,中國企業海外博弈走得其實很不輕松。好消息、壞消息,還有各種令人難于一時定論的信息紛至沓來。
2004年末,IBM向美國證交會提交的PC業務財務報表顯示,聯想集團吐血12.5億美元現金(不包括要承擔的5億美元債務)接盤的IBM個人電腦業務部門3年多來累計虧損高達9.73億美元。面對巨額虧損數字下的大手筆并購,人們為中國企業家們如此開局的“世界制造”捏著一把汗。
泛濫的經濟“愛國”思潮
從理論上講,國際經濟貿易一體化是世界潮流,所有人都將受益于WTO框架下的自由貿易流通安排。不過,國際自由貿易的理論安排從沒有被很多國家的領袖人物當成一回事。目前泛濫的經濟“愛國”思潮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材。
聯想并購IBM的PC業務后,《紐約時報》的文章就勸美國人以購買戴爾電腦的方式來“愛國”。《紐約時報》的佐證是,在美國,除了戴爾,沒有哪家電腦廠商在本土進行生產了。很久之前,惠普就已經將電腦組裝工作外包于他國,IBM也走了。而戴爾正相反,他們在美國擁有3家組裝工廠,每家組裝廠的面積都有6個足球場那么大。正由于這些原因,戴爾公司被美國少數媒體視為正宗的經濟“愛國”主義標桿。
海外擴張的警鐘悄然響起
說起來,世界主要經濟國家目前在經濟領域中出現的問題是結構問題。但是,西方經濟國家的政客們并不這樣想。他們不斷用“愛國”思想教育本國百姓,致使經濟“愛國”思潮近年來在某些經濟發達國家日益盛行。2004年發生在海外針對“中國制造”接踵而至的惡性案件確實為中企海外擴張敲響了警鐘。在這一年,西班牙埃爾切“燒鞋”事件、巴西中企的工潮、首鋼公司敗走秘魯、上汽在韓國遭遇工人示威、中國員工海外頻遭綁架……“中國制造”步入世界走得多么艱難。這一切不但令我們那些匆匆忙忙接軌國際的內地企業家們感到困惑,就是常年生活在西方國家、頗具實力的香港著名企業家,面對當今的世界有時也找不到感覺。
值得重視的“洋工會”
在很多國家,工會的政治影響都非常強大。就國內媒體公開報道的中國五礦集團欲出400億人民幣巨資與加拿大諾蘭達公司進行排他性全面收購的談判,很多人都在提醒中方,諾蘭達經常發生員工罷工,必須謹慎評估交易風險。這種來自國外“洋工會運動”的風險警示并非多余。羅蘭貝格咨詢公司最新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稱,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正在尋求向北美和歐洲發展,以尋找新市場和新技術,但是他們的國際化之路并非一帆風順。中國內地企業不太可能再次遇到像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那樣的高速增長,因為這些內地企業尚未積累到應對海外市場的足夠經驗。許多中國公司向海外擴張時還沒有形成一個清晰的戰略重點,一些投資決策帶有濃厚的機會主義色彩。人才問題是中國企業海外擴張所面臨的最大障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