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大變。6年時間從全省中游縣上升到30強,去年又躋身全國百強縣,成為該年度山東惟一的“新科進士”。
變化源于優化。幾年來,乳山凝神科學發展,持續優化經濟結構、角色定位和運行機制,改良了經濟增長方式,從而演繹了一個縣域的“化學變化”。
指標變化與結構
優化
2004年,乳山有三個經濟指標的變化引人矚目:一是黃金對地方財政的貢獻率由30%下降到4%;二是稅收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達到75.5%,提高了10個百分點;三是地方財政收入占
GDP的比重增長了近1個百分點。這“一降兩升”三組數字,是乳山全面優化經濟結構的結果。
工業結構優化。乳山曾號稱“黃金縣”,如今這里已經擺脫黃金一業獨大的局面。60多個重點產業項目撐起了乳山的工業脊梁,50戶骨干企業實現利稅占全市工業利稅的42%,對地方財政貢獻率已達40%以上。
投入結構優化。廣借內資、激活民資、立項爭資、上市融資、經營活資的融資“多部曲”,引來資金競流。去年乳山實際利用外資和內資分別增長55%和67%。上市融資更成為新亮點,去年中魯和華隆兩家公司上市,使乳山成為全省年度在國內外同步上市兩家公司的惟一縣市。
資源利用優化。華冠污水零排放、魯菱果渣變飼料等循環經濟模式已經滲入發展脈絡,生態鏈的影子在乳山隨處可見,目前全市企業廢水零排放和廢物利用率均達100%。
產業結構優化。一產比重雖然不斷下降,但農字號龍頭企業強勁拉動農民增收,去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2%,是歷史增幅最大的一年。三產與二產“手拉手”,“房后文章”做得可圈可點,引導外來企業邊建生活區、邊建工業園,以三帶二,二三并進,去年乳山由三產引進二產項目53個,總投資18億元。
思路變化與角色優化
在許多縣域紛紛爭當區域經濟主角的時候,乳山卻反其道而行之,提出“當好配角”。
威海市委常委、乳山市委書記趙熙殿說:“不要小看配角,當好了,也是名角。”四年前,乳山打破行政區劃界限,“主動接軌青島,建設青島的加工配套基地、旅游補充區和城市后花園”。
四年來,乳山“借青興乳”的配角戲有聲有色:青島頤中、泰林、天泰、利群等60多家企業在乳山投資50多億元,海爾、青鋼控股等“航母型”企業也相繼“駛向”乳山。乳山旅游、金屬冶煉、食品、服裝等主導產業已與青島實現有效對接。
乳山的“配角”戲還唱到了國際上,他們搶抓韓國企業向外轉移的機遇,適時“借韓興乳”,如今韓國在乳山投資企業達到216家,實際利用韓資占全市實際利用外資的七成以上。
配角意識在乳山企業中也到處開花結果。中魯公司原來是一家資產不過千萬、利稅不過百萬的縣屬小廠,通過“內找靠山、外借大船”,企業搭上了國家農業投資公司和日本三菱公司兩班快車,合作中,乳山將企業控股權“拱手讓人”,雖然擁有的股份由79%下降到11%,可中魯公司卻由此發展成世界三大濃縮果汁生產企業之一,并成為蘋果汁行業在A股市場發行第一股。
角色意識的優化催動著發展思路的變化。今年,乳山市又提出打造膠東半島制造業基地、國內外產業轉移、半島城市群和沿海旅游圈“四大對接板塊”,這正是配角經濟的又一“神來之筆”。
士氣變化與機制優化
鏡頭一:新年伊始,乳山上下共議一個話題,乳山進入全國百強后,如何做好“強后文章”,實現新跨越;
鏡頭二:乳山五大經濟主管部門負責人穿梭于北京、濟南、青島等地,拜訪老客戶,洽談新項目,緊鑼密鼓籌劃“首季百項工程”開工;
鏡頭三:退休老干部矯明信依然忙個不停,忙的不是備年貨,而是給市委、市政府進言獻策,參加干部民主評議和行風評議。
士氣如此旺盛,乳山靠的是機制的優化。他們概括為六個字:民主、激勵、問責。
真民主贏得真支持。乳山的民主氣氛濃,從幾個“全省率先”可見一斑:在全省率先實行領導干部定位直推,四年來,125名干部闖過“群眾關”當上“一把手”;在全省率先實行黨代會常任制,市委書記帶頭與32名市委委員一起,在黨代會上述職述廉,接受全體黨代表的年度評議;在全省率先實行鎮村兩級直選,3個試點鎮的黨委書記和20%的村黨支部書記由黨代表直接選舉產生。經歷了“定位直推”和“直選”的徐家鎮黨委書記李國徽的話,代表了更多干部的心聲:“在這種氣氛下,你不干點事,對得起誰?”
重督查、善激勵是乳山市鼓舞士氣的又一“招數”。乳山的目標考核實且硬。市里提出“還賬也是政績”,還賬指標和經濟指標一起考核。從2002年開始,對鄉鎮和街道的考核,把GDP指標拿掉了,重點考核固定資產投資、招商引資、地方財政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進出口總值和工業用電量等6項實打實指標,杜絕弄虛作假,務求發展實效。
“崗位就是責任,失職就要問責”。去年乳山三個執紀執法部門超標準收費被全市通報批評,責令整改;市交巡分局主要負責人因連續發生三起重大交通事故被問責免職。這是乳山實行領導干部問責制的結果。乳山市建立的發展、服務、安全、穩定、廉政、作風等六項問責制度,成為干部踐崗履責的“緊箍咒”。
乳山之變,顯于數字,明于思路,源于觀念,根本在人。乳山之變,還在繼續。記者 任松高 崔永剛 本報通訊員 尹玉翠 李學兵
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