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月25日電 (記者 徐京躍、宋振遠)
國家統計局25日宣布,2004年我國糧食總產量4695億公斤,超過了4550億公斤的預期目標,同比增長9%,扭轉了連續5年下降的局面。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糧食增產最多的一年。
當中國糧食生產出現重要轉機之時,人們普遍關心:9%的糧食生
產高增長率哪里來?
擁有13億人口的泱泱大國,吃飯是“頭等大事”。但我國糧食生產一度連年呈“雙降”(面積減少,產量下降)勢頭,令關心中國糧食安全的國內外許多人士捏一把汗。近年來,由于部分行業過度投資,土地、資金等要素大量轉向非農產業,加之種糧比較效益低等原因,2003年糧食播種面積下降到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最低水平,糧食產量下降到近年來的最低點。
在人們的疑問和期盼中,我國糧食生產出現重要轉機,意義十分重大。除“天幫忙”之外,政策推動、市場拉動、科技驅動,是我國糧食生產走出低谷的三個基本因素。
政策推動傳遞了政府“重糧”的導向信號。中央去年下發了支持“三農”的一號文件,短短幾個月后,結合宏觀調控政策,又實施了一系列扶持糧食生產和農民增收政策。去年加強農業的最大特點是投入的大幅度增加。減免農業特產稅和農業稅,降低了種糧成本;對購買良種和大型農機具等實行補貼,改善了糧食生產條件;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則發出了重要的“重糧”信號。這些政策力度是空前的,激發了糧農多年未有的種糧積極性。
糧價上漲起到了市場拉動的支撐作用。由于糧食價格的回升和糧食產量的增加,使農民出售農產品的收入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今年我國農民現金收入增長表現出三個顯著特點:一是出現了超過城鎮居民收入增幅的態勢,二是出現了兩位數的實際增長幅度,三是農民來自于種植業特別是種糧的收入扭轉了多年徘徊的局面。
科技驅動提高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目前,科技進步對我國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已提高到45%左右。農業部全面啟動了農業科技入戶工作,力爭到2010年培育100萬個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2000萬農戶,發展1萬個新型農業技術服務組織,實現先進實用技術入戶率和到位率達到90%以上、農業綜合生產成本降低15%以上和農業增長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10%以上的目標。
國家去年還啟動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已在13個糧食主產省區逐步展開。優質專用小麥面積占小麥總面積的46%,比上年提高6個百分點;優質早稻面積占70.5%,提高8個百分點。按照國家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建設規劃,爭取到2007年末建設5000萬畝標準糧田,新增糧食生產能力120億公斤,到2010年再新建標準糧田1億畝,糧食生產能力再增加100億公斤左右。
2005年如何鞏固來之不易的9%?剛剛走出低谷的糧食生產會不會曇花一現?
農業部部長杜青林認為,目前出現的糧食增產帶有明顯的恢復性質,當年糧食供需還存在一定缺口,發展糧食生產仍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從根本上講,解決我國的糧食問題,關鍵是要立足于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對此,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都作了周密的部署。
日前結束的國務院第五次全體會議強調,做好今年政府工作,首先要做好一季度工作,開好局、起好步。一季度要著重抓好的第一項工作就是,進一步加強“三農”工作,切實搞好春耕備耕。全面落實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特別要落實好鼓勵農民種糧的各項政策。
人們預期,隨著中央關于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到實處,2005年將會迎來又一個豐收年。
特約編輯:舒薇霓